•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
  • 电话: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圆桌会议召开
  •   中国青年网4月2日电(见习记者 牟昊琨 记者 杨月)近日,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圆桌会议在杭州召开,全国新闻传播学界30余位著名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良荣教授发表题为《问题导向,促进专业学科齐头并进》的报告。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成为新中国记者摇篮、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引领者,在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示范。李良荣教授从“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整体情况”“外引内培,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聚焦‘两个转变’,培基固本育人才”“从实际出发,凝聚特色、立足特色”四个方面出发,分享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近几年的发展情况与办学特色。

      据了解,目前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拥有国家一流专业两个,分别是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特色就是质量,我们注重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要站在最前沿,深耕‘自留地’。”李良荣表示,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加快实现从半职业化的单一学科培养向宽口径、全、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的转变,建立“政产学研”共育新闻传播人才模式。

      随后,与会专家针对李良荣的报告展开讨论。暨南大学党委林如鹏教授肯定了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适应了新转型趋势的特色。他指出,学生动手能力强与发展有后劲并不矛盾,在新下,人文社科相关课程设置也同等重要。

      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部长高晓虹发言。主办方供图

      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部长高晓虹教授提出,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同时,应充分利用本地优势、服务行业。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政产学研”共育新闻传播人才模式提供可供借鉴的案例。高晓虹教授认为,在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时,要提升文科人才职业的适应性,明确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架构,充分体现高等新闻教育的时代性。

      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新闻学研究会执行会长程曼丽教授针对新闻传播学基础研究提出,应加快各个高校智库的建设与完善,促进政策性研究学金木水火土查询表理化,加强学院与研究院间的信息交互能力。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执行院长张涛甫教授指出,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知识创新、学科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为复旦大学如何将人才培养教育落到实处提供了范本。

      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指出,各高校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历史、文化寻求发展。除此之外,陈昌凤教授认为,“教研相长”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各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在更新技术教育、增设大量技术类课程时,需要合理设置课程进阶,避免同阶课程交叉重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教授肯定了浙江传媒学院新闻学院基于资源配置的合理布局与前瞻性设计,并针对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性大学的差别,浙江传媒学院加快教学与科研贯通,注重对学生判断力的培养,在技术变革的时代找准定位。

      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新闻传播学部副部长王晓红教授发言。主办方供图

      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新闻传播学部副部长王晓红教授指出,整个新闻传播界都处于共同变革的时刻,教育教学的生态、课程课堂的形态、教材教案的样态都在发生变化,而在这样的变革之下,如何培养教师的建课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值得思考的议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唐绪军研究员发言。主办方供图

      最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唐绪军对新闻传播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圆桌会议进行总结发言。唐绪军研究员提出,高校应积极思考如何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给学生注入人文和人文情怀,如何在学生抗挫能力较低的情况下,形成“宽进严出”的机制和经验,如何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促进学校与社会良性互动等诸多问题。

      “一个学院良好的风气能够成就卓越的发展,祝愿浙江传媒学院今后的学术、教学各个方面都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唐绪军研究员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