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湖北的朋友,大家早上好!很高兴今天可以在这儿探讨银行之外的话题,虽然来的都是银行界的领导和各位精英。为什么今天要涉及这样一个话题?从今天所感受的这样一个行业的变化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边界消融的时代。
过去做的,我们自认为都是至高无上的无冕之王。因为我们拥有这样一个,我们可以做公共信息的传播,其他的各位在过去只能被称为受众。但是,今天我们做自己的品牌营销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借助的不仅仅是传统的,我们也在借助自己的渠道,包括微博、微信。甚至在未来,我们银行的APP也可能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甚至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信息的渠道。
我讲这样一个小事例,去年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合作,这个合作跟在座的各位所有行业有关系。在去年和光大银行签了一个合同,这个合同是的内容可以通过光大银行的APP,到达一部分银行客户的用户群体。这个听上去很不可思议,那样一个权威的党报,为什么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去找一家银行的客户端做这样的事情?我相信,这也是新时代下带来的新的变革。底层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想拓宽自己的用户的到达面。
过去的党报,在党政机关是有影响力的,但是,到今天也有一部分的用户离他们越来越远,比如说年轻的用户,白领的阶层很少有人会去订,哪怕去在手机里装一个的客户端这都是一个挑战。但是,今天为了让这些用户更多的和连接起来,所以他们就做了这样的工作。这样的话就可以通过银行的APP就可以到达很多的白领、精英的阶层。
我们说到的时候,特别是在座的,如果问大家对新有什么感受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会说,自在今天太发达了,自对我们的挑战太大了。这个自在大家眼里说的比较多的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普通的个体在微博、微信上开辟的这样一个表达的空间,开辟的这样一个新的,能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平台。
我们银行在今天也有自,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可能会形成万众皆媒的新的时代。微博、微信这种社交把我们带到了万众皆媒的时代。但是,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除了自之外,未来的新闻业还会有什么新的变化?
第二、我们要关注的就是在智能化的大潮之下,皆媒的新时代,所有的物体都可能变成一种媒介,变成一种渠道(时代)。
关于智能化带来的冲击,从去年大家听到的,我们人类的围棋世界冠军败给了阿尔法狗之后,我们就开始有了担忧。当然,今年的阿尔法狗已经所向披靡了,已经没有人类可以跟它抗衡了,甚至是阿尔法狗自己的升级版也可以把旧的版本打得一败涂地了,甚至那样的一种升级换代都不需要借助人的经验了。现在大家越来越多的在担能化会给我们整个生活、工作和未来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刚才余总在介绍未来的腾讯大厦的时候,我想最核心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智能化。其实未来我们的家居也会相对智能化,这种家居的智能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我们所说的智能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除了关注之外,关注我们的生活之外,大家更关心的是我们未来的行业还会不会存在,人类的很多职业还会不会存在。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是BBC引用几个研究者做的研究,哪些职业在未来会被机器所替代,替代的几率有多少。我看到了几个数据,简单提一下。
1、96.8%,这个数据是什么?是银行职员被智能化机器所替代的几率。96.8%是不是合理,我不敢说,但是从普通银行的业务角度来看,通过柜台的方式做的业务的角度来说,最基础的工作被智能化的机器、被大数据所替代的可能性的确很大。
这两个数据跟在座的各位都有关系,我们从长远来看,银行行业会有一个大的变革,这种大的变革才可以我们在未来一部分的人工智能在代替我们今天一些工作的情况之下,我们人的价值还可以存在。
在未来的时代里,人们想象未来坐在地上乞讨的是人类,在他身边走过的是机器,包括机器人,包括机器狗。人带着自己的宠物,变成了街边的一个乞丐。未来真的会有这样的一天发生吗?未来是不是真的需要跟机器所乞讨?我相信,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种景象,但是为了防止我们走到这样的地步,所以,我们就需要对各行各业的技术应用有更深刻的理解,你对它的理解越深,你对它带来的风险就更可以控制、驾驭。在未来,我们才可以的站在地上,而不是变成地上的一名乞丐。
对于今天的传媒行业来说,这样的一种趋势也正在发生。我跟刘倩文也很熟,她也到我的课堂上讲过课,她讲的内容跟我讲的内容是相呼应的,但是,她更多的会从实物的角度去讲操作,我讲的更多的是判断和分析。
2、在生产模式的推动之下,整个传媒生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这种生态的变化里有很多都和咱们在座的行业有关系。
第一、简单分析一下智能化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虽然没有做一个具体的定义。做定义现在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怎么样去看待正在发生的智能化的趋势?新闻生产,整个的大众传播业可能有一些生产的环节。每一个生产环节在未来会受到什么样的智能化技术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对这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和了解的话,我们大概就会知道在未来智能化的意味着什么?
我在这儿提了四个环节:用户的分析和匹配,信息本身是生产,然后是传播,再就是当用户收到这些信息之后,他的信息的反馈的过程。
今天说用户分析的时候,基于智能化的一些技术,包括大数据技术,我们对用户分析已经到了一个能够针对个体进行精准分析的时候了。
过去的人做用户分析,就像银行做用户分析一样,是大颗粒、粗线条的,我们面向的是成群的人,对他们进行分析。每一次看完春晚的时候都会有人打电话去调查用户的反应,虽然没有完全调查到几亿人,但是可以在这里抽取一些样本,然后去看这几亿人对央视春晚的反应,这都是粗线条的,这未必可以代表每一个人的感受、每一个人的判断。很多都是事后的,看完春晚我再听听反应,在此之前很难针对用户的需要、用户的需求去设计整个春晚。但是,到了可以基于场景去进行,已经是一个非常细的颗粒了,对这样的用户群去进行精准的分析。
这次到来太匆忙了,没有时间去参观博物馆,如果平时带着孩子、家人来,肯定要去名胜古迹。我们参观这些地方的时候,我们今天去了解一些文物,了解一些名胜古迹的历史,了解它的背景的时候,可能只能借助一些很简单的导览方式,在博物馆里贴的小牌牌,或者是导览机,或者是员,但是这些所有的导览方式都是面向所有人提供的,是无差异的,没有办法根据你一个人的需要专门让员为你去撰写一套词。这个词听上去很,但是他是背了很多遍的。
百度在几年以前推出来了一个智能设备,现在还没有完全普及,我们也不知道它的未来市场的前景如何,但是它提供了一个思。这个设备有这么两个部分,其实还有看不见的信息处理的部分,有一个摄像头、,中间可以上网,进行智能化处理。
你在一个文物前站了1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时候,这款设备就知道你对这个文物有兴趣,摄像头把你眼睛看到的文物拍下来传到网上去,经过智能化处理之后,跟这个文物有关的大量信息、历史资料、背景就通过再送回到你的耳朵里。这就可以提供一个实时的,面对你现在所需要的特定场景下的需求来进行递向服务。
在未来,我们在智能化时代,每个设备都可以用一定的手段来帮助我们分析此时此刻需要什么。现在大家在这里交流,你此时此刻关注什么、想什么,都可能会有另外的一些技术来实现定向的满足。
总体来说,我们传媒已经到了要谈论智能化的时代了。刚才提到了BBC发的那篇文章,对银行业来说,这个数据听上去有点。我也说一下,在这里面,关于我们行业,他提到了,未来可能被替代的几率是8.5%,听上去是一个好消息,但是我们传媒人并没有因此而松一口气,我们今天也感觉到,我们传媒行业已到了技术的冲击。
智能化的技术也有很多相关的技术,在对它产生着影响,比如说大数据、云计算等,对银行业来说这也是类似的。这样的技术会给传媒业带来什么?在去年跟腾讯网合作的时候我提出来了这几个模式,今天我们看到的有五个应用的方向或者是模式。
作为的用户大家有了很多的感受,在未来我们去预测我们的营销要什么方向,我们就需要了解这些行业的趋势。
这个词大家听过也好,没有听过也好,但是,我相信大家对《今日头条》并不陌生,它代表的是个性化新闻服务的一个基本的层次、基本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我们今天可以通过算法的方式去了解每个个体在阅读时候的偏好,他的需要,然后给他进行信息定向的推送。因为是针对每个个体既有行为的挖掘,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个性化的推送。
今天从整个用户市场的角度来说,对个性化推荐的认同程度已经很高了。可能在未来在银行业去做一些信息传播的时候,我们就不只是给用户提供一个“大锅饭”,我们还需要给每一种不同的群体,甚至是每一种不同的个体进行个性化的推算。
这是在腾讯企鹅智库获得的相关数据,对于个性化的推荐,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比例都在15%左右,大部分的用户是处于这两者之间。
个性化的推荐,在这中间出现的一些问题大家会有共同的判断,内容还不够充分、不够丰富,这是一个方面的缺陷。
2、大家在担心,我天天在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的视野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狭窄。在学界有一个词叫信息茧房,我们天天吃小炒,只是延着自己的口味在看相关的内容,最后就会走到一个越来越窄的胡同里,对的了解就越来越少,这是大家共同的担忧。
再就是推荐内容的低俗,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用户中间会有一些共识。从《今日头条》的影响力,还有一些类似《今日头条》客户端的影响力来说,市场的占有率还常高的。我前几天看了几个第三方机构做的新闻客户端的统计数据,《今日头条》在几种不同的统计里排名都是第二位,第一是腾讯新闻,天天快报的排名在四、五位排名,一点资讯是排在第八、第九。个性化推荐在个性化新闻服务里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包括方式。这样的出现显然是得益于技术,得益于技术提供的算法,这是智能化表现的初步阶段。
接下来我们会看到个性化的服务还会有一些新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现在国内外很多都在探讨,个性化推送可不可以不用《今日头条》的界面来提供,我们用更人性化的方式,更像是人和人交流的方式来实现这样一个交互?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是一个国外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客户端,这个界面很像我们在微信里跟朋友聊天的界面,不再是像《今日头条》一样,打开以后有几百个标题。今天,在这样的客户端里,你跟客户端去发生联系更多的是和一个智能社交的机器人在进行对话。有一个人现在有点时间想找一部电影看,现在是美国很有名的一个视频的服务商,从找一点需要看的片子。机器人也希望先了解你此时此刻的需要,他就问你需要看一个什么类型的电影?用户提出来说“我现在想看一个类似于《刺杀金正恩》的电影”。这是一个喜剧片,这种喜剧片不同于浪漫爱情的喜剧片,是一个动作类型的,很火爆的场面。有了这个标签之后,社交机器人就知道了,你要看哪种类型的电影,然后就给你推荐几部。用户一看正中下怀,说很好。在推荐的同时,链接的地址也有了,直接点击就可以去看这个电影了。这是未来我们接收新闻的另一种可能性。
现在的《纽约时报》,中国的一些也在尝试,以后用这种方式来给我们推送新闻。这种推送方式既人性化又有意思,但是有一点是它需要一点成本。如果不是用这种界面、这种方式来做推送,未来的家庭有一种场景是很有可能用到这种方式的。
在座的朋友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国内国外有一种新的东西在进入我们的家庭,就是一种新的智能设备,叫智能音箱,谷歌的智能音响都已经很强势的推进到家庭了。在中国京东做了一个叮咚音箱,阿里做了一个天猫精灵的音箱,它不仅能给你播放音乐,它还可以跟你说话,甚至可以直接在京东、淘宝下订单。昨天有一场球赛你错过了,那场球赛的结果怎么样,它就可以给你找出来。
未来还有一种更极致的可能性,我们称为定制化生产。基于百度的可穿戴设备,针对你在博物馆,你在旅游的景点,甚至是在购物的时候,针对每一个特定需求去给你量身订作相关的信息,然后反馈给你,或者是当一个客户进入到未来的银行的时候,你就可以通过对他的人脸识别知道他以往在你银行业的信用记录,存款情况,理财产品的偏好等。他一进到你的银行大厅,就有类似于百度的设备,就可以知道你更需要什么样新的产品,这都是在未来的一种定制化的生产。这是我们在未来说的智能化信息生产中间的一个大的方向,就是个性化的新闻。当然,我相信在未来这个新闻也不仅仅只是时政新闻,也会打通到银行。
对于未来基于个性化新闻服务大的方向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我们既给要给每个人提供小炒,让他觉得吃的舒服。一个人如果天天吃小炒,你也可能会腻。从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如果只关注自己的小天地,被天天锁在那个信息茧房里,外面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你就不知道了。在未来还要提供化的信息。
你今天看的各种新闻,尤其是跟银行业有关的财经新闻,现在很多都不是人写的,都是机器、软件写出来的。这个事情在几年以前就产生了。我在这儿列的第一位的Narrative美国公司,已经在2011年写出来了几十万篇的报导。在未来银行业的很多新闻不一定要通讯员,银行的宣传部门去写,包括银行的一些行业报导,都可以由机器完成。这是当时美国这家公司做一个,他告诉我们,他们现在的软件可以做什么?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新闻报导,可以写各种各样的行业报告,甚至可以自动做标题,我们都不用动脑筋去写标题了。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很多的传统也开始在思考,我们有些东西是不是真的可以由机器来代替我们写?所以,我们看到,在美国大量的跟进,在中国,我们的腾讯、今日头条、等等,一大批的新、传统也都在跟进这件事。
腾讯在这方面,在国内也算是领先的。首先,15年的3月份、4月份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推出了,这个叫Dreamwriter的机器人。大家看一下它写的怎么样?这是去年奥运会的时候,我们等中团等了很久,最后这个消息来了,有一些人读到消息的背后的作者是谁?就是刚才提到的这个机器人。当时整个的奥运报导中间,这个机器人写了大量的及时。那边的比赛结果刚出来,一分钟之内这个消息就已经通过机器写作的方式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今日头条在那个时候借用了奥运报导的这样一个机会,推出了他们自己的机器人,他们自己的机器人叫张小明,可以看出来,在体育领域里,大家跟这样的东西打交道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腾讯财经去年给了我一个数据,在去年第一季度的时候,机器人出现在腾讯财经这个频道里的各类文章是400篇,三季度结束之后这个数据上升到了4万篇。在未来,银行行业好多的信息可能都是来自于这样的机器写作。
之所以出现在财经、体育的领域里,是因为这样的消息相对来说,他有它的写作模板,有一个大概的套,尤其是跟银行业相关的报告、行业的分析,这种套是很明显的。我们无非要做的就是抓取新的数据,把这个数据填充进去。这是机器擅长的领域。
机器还有一个特长,就是写作速度很快,快到什么程度?8月8号的时候,湖北没事,但是四川发生了地震,大家都知道,又发生在九寨沟,第一条消息来自于谁?来自于中国地震台网写作的机器。他们的这样一个系统有一个连接的写作软件。所以,地震发生之后25秒就写完了,而且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内容的完整度覆盖到了核心的参数、地形、人员,包括历史上发生了几次地震。这样的585个字出来只花了25秒。后来又有一次地震,这个时间已经缩到了25秒之内。今天的机器写作,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已经越来越深的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
人看到这样的事情之后一直都在纠结,也一直在寻找自己不被替代的理由。我们从业者、新闻人就在拼命地寻找在未来不会被替代的理由。我在这里也列了一些,个性、质感、温度、文学性的描述等。但是,是不是未来会永远如此?一会儿再看另外的一些例子。
在去年做调查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跟从业者的感受是类似的,新闻的判断力,他们认为机器是最缺乏的,人的创造力、人情味,他们认为机器可能是永远不会拥有的。这个数据就不具体解读了。
我们看一些所谓人口变量,和人们担忧之间的关联性,有一个最基本的发现。越是收入偏低的人,越是担心机器抢了人的饭碗,这部分人群从事的工作也是相对来说比较机械的,这往往可能是机器最早进入的领域。哪怕是针对机器会不会替代编辑写新闻这样一个问题,低收入的人群在这儿表现出来的担忧也会高于其他人群。
刚才说到的,我们给自己寻找在未来存在的理由,比如说质感、温度、文学性的创作,这是不是是机器完全不可能涉足的领域?在12年刚开始关注机器写作这个话题的时候,还不能做出判断,当时,我甚至也坚定的认为,这方面是不可能替代人的。但是,今天来看,机器的新闻写作已经不仅仅是行业报告,而已经进入到了诗歌、小说的创作了。
我们现在也来感受一下机器写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样的水平?现在有两组,一个是古诗,一个是现代诗,大家很快地去做个判断,这两首诗放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来判断一下哪一首诗更像是人写的,哪一首更像是机器写的?
答案是什么?左边这首是机器写的。没有任何的问题,研究古诗词的专家也认为左边这首并不太差,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它的特别之处的。过去让大家看这两首诗的时候,选择左边的也觉得这是人写的,同样,这个理由也可以给右边。这说明,至少它可以以假乱真了。
我们来看看现代诗的创作,这有两首诗,我分两个屏幕给大家看。先看第一首,大家心里也判断一下这是人写的还是机器写的,然后,我们再对照的来看一下第二首。
第一首是人写的,是一位诗人写的一首现代诗。后面这首诗是谁写的?是微软的小兵冰写的,他已经出了诗集了,这个诗集的名字叫《阳光睡了你的玻璃窗》,它根据它对于几千首,甚至是上万首现代诗人诗的学习,然后自己开始写诗,写了几百首,然后凑了这样一个诗集。
到了机器人领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一种的心态。但是很多人会说,诗是用心写的,但是在我们这些普者的眼里,和数据分析之后把一些词在一起的小冰写的诗,也未必能够一眼显出高下。这也是说明,我们人类某些思维的规律也可以用机器来学习,甚至是模仿的。人和机器在围棋领域的抗衡,甚至是可以超越人类的。
柯杰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围棋选手,今年在4月份的时候被阿尔法狗打得一败涂地。但是,当机器跟他对弈之后,他突然发现打开了一片新的围棋世界的天地,这个世界突然升了一个档次。当他再回到跟人对弈的过程中间,他会觉得非常的轻松,机器帮助他提升了他的思维能力。
我给大家看这些东西的时候,不是说未来的诗都是机器写的,人类的创作者还是很重要的。但是,机器可以领略我们人类思维中的某一些奥秘,去帮助我们去做新闻写作,帮助我们去创作,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
这是一篇很长的文章,我截了其中几段。去年百度的李彦宏出了一本书叫《智能》,写序的是百度智能化的实验产品叫百度大脑。这相比之前的诗,更容易让人判断出一个的写作者。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继续说,机器未必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笨,未必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能做其中的一些事情。我们人怎么样进一步的打开机器在这方面的一种潜力?挖掘这方面的潜力?让机器帮助我们人更好地去完成新闻生产?实际上,人现在的探索已经不止是去让机器写一些简单的消息了,而是由机器去帮助我们完成海量信息的筛选。每天发几千条的报导,在这里哪些是值得我们再做一些精加工的,这个机器人就可以去进行自己的筛选,有一些长文章就会自动的变成短文章。这也是一个碎片化的阅读时代,让你看几千字的文章很难,但是让你看200字,你一眼就扫过去了。所以,把长文章进行缩小的APP,在腾讯已经开始尝试了。
美国《纽约时报》基于机器算法的编辑系统,他们也是帮助编辑去做一些信息的筛选。《纽约时报》发的文章“哪些更适合在Facebook上去进行传播?”这个机器就可以去帮你去做。
对我们银行系统来说,很多信息在未来也可以通过自动系统更好地在社交平台上去进行传播。这是未来新闻生产的另一方面。
我刚才说的都是文字,图片也好、视频也好,在未来可不可能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去编辑?这方面的进展也在进行中。包括自动的去识别一些图片,你今天发了一条消息,配了一张图片,但是机器发现这张图片在几年的某一个新闻就配过了。
不知道刘倩文一会儿会不会播放那一段视频,通过机器自动剪出来的电影的片花。今天我们也到了一个短视频的时代,很多朋友也知道,在社交上看的视频有的是3分钟之内,甚至有的是在1分钟之内,现在都需要人工去把的节目剪短(本来是10分钟然后剪到3分钟之内,这是需要更多的人力去做的)。
微软小冰在今年和几家都在合作,一个是钱江晚报,另外一个是封面新闻,跟他们的合作方式各不相同。钱江晚报一个是做机器人、做客服,另外一方面是帮助去预测一些重大事情的、结果。奥斯卡获的名单,音乐的获者,以及这样的一些比赛结果。
我现在给大家看两个小冰的专栏,一个是在百度百家号上的,他的名字叫头条新视角。这是整合了很多和郭晶晶有关的文章,据说阅读量也到了10万+,很多人写的微信号也就是十几个、几百个阅读量,它这个已经到了10万+的阅读量。
这是今日头条开的专栏,这个专栏的名称叫皆媒。在前年年底的时候,我曾经在一些报告、研究的文章里也提到了未来的是皆媒,我不知道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他们借鉴了我的说法。
在今天的里,对于机器化的新闻生产做的一些探索,从写作到编辑,甚至到写评论、开专栏等等,但是在未来,并不是只是依赖机器人做这些简单的工作,我们还希望它可以拓展人的能力。在未来的新闻生产,更多的是人机的一种协同。我们有一些新闻线索的发现,有一些深层规律的探寻。银行业每个月、每个季度都会有一些报导。通过银行业的报导,基于数据分析的一些技术,能不能发生一些深层次的规律?银行业明年的会怎么样?这都需要借助机器的力量。
现在很多银行也都有自己的号,小编更痛苦的事情就是希望你的阅读量大一点,但是要写出一篇10万+的文章实在是太难了。有了算法之后,就可以帮助你去分析怎么写文章可以产生10万+的效果,在机器的指导之下就可以知道受众的需要,什么样的人群需要这样的新闻,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选择新闻的推送对象。这都是机器新闻生产可以到达的层面。
这个看上去跟银行业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这也是未来一个大的变革的另外一个方向。物联网在推进,在物联网推进的过程中,物联网最顶层的知识技术就是传感器也会变成我们未来新闻生产的一种很重要的资源。
现在的在用一种东西,我们平时叫它无人机,可以飞的一个摄像头,我们可以到达一些不能到达的的现场,或者是不可以到达的高度去拍摄一些非常重要的新闻照片,或者是其他类型的照片。这个是当时天津港大爆炸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来自于无人机拍摄的照片。
无人机在我看来也可以用传感器的视角去进一步的挖掘它的潜力。我们拍摄照片的无人机,最基本的东西是有一个摄像头,银行更不用说了,到处都是摄像头,这是我们去进行一些风险防范的基本措施。但是,如果从物联网,或者是从传感器的角度来说,摄像头其实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传感器。它是采集视觉的信息,帮助我们去发现一些周围的动向。发送了之后我们再用摄像头去看,我们也可以去找出犯罪嫌疑人来。
放在未来的采访报导里,摄像头不仅仅可以在这儿作为传感器来使用,其实在这样的无人机上还可以加载一些能够探测其他数据的传感器,特别是像这种爆炸的场合,人已经不可以过去了,但是我们想知道这已经造成了多严重的污染,那个时候我们只能通过事后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才可以知道,但是环保部门的数据有没有水分,是不是很及时?大家在过去也看到了,环保部门给我们提供的数据既不及时,又有可能让人在某种地方有所怀疑。如果无人机可以探测当时空气污染的情况的话,我们当时就可以知道这个爆炸造成了什么类型的气体的泄露,污染的程度是怎样的。在未来,去做报导的时候会越来越多的依赖于这样的传感器。甚至,还可以创造性的利用传感器去做一些深度报导。
这个小故事是什么?是美国一个教授自己做了一个小实验。因为传感器在新闻中的应用,最先是美国的、美国的新闻院系的教授们所关注的。所以,他们在这方面比我们要走得快一些。
这个教授有一个烦扰,大家来出差,这个箱子很漂亮,一个新买的箱子,等到几个小时后再回到你手里的时候就已经变得坑坑洼洼了,现在也没有办法投诉航空公司,因为没有,这个教授就想知道这个的确是因为搬运造成的。所以,这个教授就在箱子上装了振动的传感器。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地方,箱子在搬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振幅很大,接下来,箱子到了机舱里,躺在行李仓了,然后就安静了,接下来行李下飞机的时候又产生了这种情况。说明在这里的确存在着装卸的问题。用这个是想做什么?去看公益的实施效果,哪个地方受灾了,我们去捐款,然后就想看看是不是真的到了这个地方。之前都是需要记者去暗访,现在就不需要的,现在可以在衣服里放GPS的定位器,这就可以知道这个衣服行走的过程,很不幸,这些衣服没有到达受灾的灾区,而是在一家公司停住了,是一家商贸公司。我们本来是献爱心的,但是却被一些商业机构利用了。这样一些深度的采访,在未来会越来越多的被采用。所以说,传感器在未来的新闻领域里,在我们的深度报导里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接下来还有一些来自主流的探索,第一个是央视,最近几年每一年过年的时候,他们都会有这样的专题,报导春运的情况。过去报导春运一定是记者要到现场去,到机场、火车站、火车上。过去传统报导春运的方式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我们总会有一点缺憾,你很难完整的反应全局。怎么可以反应整个春节期间人群总体的流动情况?
我们总是开玩笑说“地球上每年一度的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就是中国的春运了”,几亿人的流动,这个流动是怎么样形成的?从哪些地方流向哪些地方?这样一个总体的状况没有人可以。后来,央视采用了百度做的分析项目,就是百度迁徙,针对春运做了一个百度迁徙的项目,央视觉得很有意思,所以,就搬到了他们的新闻节目里,也包括《》里,大家现在看到的就不是一个人回乡的程,而是成千上万的规模。每个人在这儿是什么?是两个点一个线,一个点是你工作的地方,一个点是你的家,这条线就是你回家的。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重新再去看春运。如果他的数据量足够大的话,我们就能够更完整的、去全面的去了解春运的人口流动过程。
有社会学研究兴趣的话就可以去看,中国人口在最近几年的流动规矩,过去好多人到广东打工,现在的情况是不是有所改变?现在大家更愿意到哪些城市去?这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我们之所以可以获得这些数据靠的是什么?其实也是靠手机的GPS,其他的定位数据,同样也是基于的传感器。
央视做了一个专题,叫诉说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对我们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水上丝绸之的这样一种价值。为了说明这样一个水上丝绸之的价值,他们需要两个数据:1、在一年中间,整个全球的海上货运量的增长量;2、同样的时间段,经过沿线主要国家海上海运量的增长量。主持人在讲这两个数据的时候,一秒钟都不需要就说完了,但是在这背后,央视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呢?5个分析员花了21天的时间,服务器的开销,数据量也是惊人的。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因为他们发现没有一个现成的机构可以提供这个数据,最后,就只好自己去算了。所以,在这方面就不像咱们银行一样可以通过内部的数据获得,因为这是一个全球的数据。他们最后发现,只能自己去推算。这个推算的依据是什么?就是全球30万艘大型货船运行的轨迹,一年中间跑了多少,每一趟运多少,都是可以算出来的。虽然不能说这个数据是100%的准,但是它提供了一种思,在今天,如果要去一些用常规的采访手段不可以的现象的时候,数据在未来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力量,很多的数据来自于哪里?就是传感器,比如说船只的轨迹,实际上也是靠传感器来反应的。
给我们新闻报导提供了一些关键性的数据支持,或者是像百度迁徙那样的,用一个新的视角去反应的报导之外,我们今天还可以利用一种新的传感器的方式,就是用户反馈机制的一种新的创新。
今天如果要想知道这篇报导你看了之后有什么反应,可能就要有一个问卷,问你对他的评价,或者是像央视那样打电话,一个一个的询问。在未来,我们去了解用户对我们的文字内容、对我们的电视节日、对我们视频的这些东西有什么反应,甚至可能直接通过某些传感的设备就能够获得了。
在今天的新闻领域里有一种新的设备越来越普及,腾讯是有的,好多新闻院系也都有这样的设备,这种设备大的名称叫眼动仪,这是可以了解你一个人看这个屏幕上的内容的视线在什么地方。现在比较多的是左边类似于显示器的。
眼动仪可以对一个具体的个人,对我们做的广告是不是感兴趣去进行测试,也可以对很多人,一个人群进行一个共同规律的探索。尤其是在银行,如果做广告投放的时候,这是有它的研究价值的。好多广告主都会抱怨,我知道广告费的90%都打了水漂,但是我不知道这90%是怎么样被浪费出去的,我请一个广告公司设计一个平面广告,这个效果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现在有了这样的一种手段之后,你就可以进行精准的测量了。我们现在说的不是广告,而是版面,请很多人来看同一个,这些人对哪些地方更感兴趣,我们就用可视化的方式来显示出来,这种图称为热力图。越是红的地方就说明这个地方的数据密集。从版面来说,也就是视线最集中的地方。
这个地方应该是什么?是每个的脸,不管怎么样?大家虽然会否定我看不是为了看,但是,你的眼睛、身体确是很诚实的。
很有意思的,同样是,右下角,大家了吗?这个地方显然没有那么红,为什么?这个地方缺的是什么?缺的是色彩,是彩色的的照片,很容易抓住眼球,下面这也是一个很漂亮的眼睛,但是,因为色彩的缺乏,所以,热度不如。所以,色彩吸引眼球的价值,对于做平面设计的人来说,这里面还有很多的规律,我们也可以去仔细地研究它,包括在标题里,哪些关键词更容易抓住眼球,哪些关键词被忽略掉了。我们在未来做传播效果,做广告的投放,要做广告效果一种量化的评测的时候,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眼动仪其实也是一种传感器。
左边这个是通过底下一排的小孔,其实也是红外线的捕捉装置,这是传感器。右边这个是可以直接跟着我们的眼睛走的传感器。在未来,甚至还会有更多先进的设备进入到我们的研究领域。
很多朋友去医院做脑电图,那个设备很复杂,现在也有一些简单版本的,你戴在头上,你去看一部电影就可以知道你在看电影中间哪部分是你看得很嗨的,哪一部分你都快睡着了。这可能是在未来,我们去做,用传感器,特别是像眼动仪,脑电仪的一个关键点。
临场化是什么?就是能够身临现场,你感觉你是现场的一个。虽然大家觉得电视过去一直在做一些重大活动,这个有大量的现场直播。但是这种现场直播是不是真的就代表了未来我们在视频化的这样一种新时代,特别是到VR、AR的时代的时候我们的一个唯一方向?其实未必。
我为什么用临场,还不是用现场?过去的现场还是被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剪裁的现场,那么大的场面,那么多人,但是你只能看到台,你看到的只是他认为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但是你用VR就可以环顾会场四周,你未必要把眼光聚焦到台上,你也可以去看其他地方这是不同于过去的电视直播带来的现场感的一种新的感受。
第一张和第二张都和罗马的重大事件有关,两个事件的性质不同。05年是罗马的葬礼。在这个葬礼的场合可以看到,现场有那么多的参与者,但是,他们在这种现场是没有任何参与感的,所有人都面朝前面,除了这个小姑娘回了头,刷了一下存在感之外,所有人都是在面朝前面,事后再去找到这张照片的话,也不会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这是在过去那个年代,重大的新闻活动中间,现场参与者的状况。每个人都是人肉背景。
2013年的时候,这个事件是当时新一任罗马的就职典礼。一个巨大的变化是什么?所有人手里都多了一个东西,亮闪闪的,用这个东西在干什么?拍照片,2013年进入到智能手机时代,2005年还是功能手机时代。整个互联网时代从PC互联网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现场成为了一个分享者,到这个时候,每个现场人不仅仅是人肉背景了,每个人还可以在这儿记录和分享。
意味深长的是什么?2016年的这张照片,很多朋友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看过,大家都在现场,大家都举起了手机,这次他们在拍什么?不再是拍就职典礼上的,这次拍的是谁?拍的是自己,虽然希拉里是一个很重要的主角,但是所有人首先想到的是要拍自己,我在现场。这个时候用户就有了在现场的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我们今天说的,越来越多的用户需要一种临场的感受,不给他,他自己也要用这种方式来产生临场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临场感受可能是用的方式,也可能是用谷歌眼睛的新的可穿戴设备拍摄的。
谷歌眼睛虽然进入市场没有太长时间就衰弱了,但是,它所带来了一种新的拍摄方式,可以解放双手,还可以用你的眼睛去看世界,这样一种方式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流行。这是在智能化时代我们需要注意到的一个大的动向。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我们新闻的直播,用户是需要的,并且他们也需要有一些新的视角,新的模式去适应在移动时代新闻直播的,也需要增长知识和技能。这个对我们银行系统来说,这也是一个大的发展空间。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用户最希望通过直播干什么?增长知识,特别是跟生活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如果银行要更好地利用今天的新的话,利用这些跟知识、技能有关的去吸引我们的客户的话,我想也会有一定的效果。
接下来是VR、AR在新闻报导中间的作用。看一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这和今天的电视新闻有什么差异?这个是刘倩文提供的一个例子。
从这个角度看,好像只是个虚拟的动画,但是,动画和电视新闻有一个不太一样的地方,它可以把你代入到现场,这个题材说得是《饥饿的》,说的是的贫民,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去领救济粮。在排队中间一个老人由于身体的原因倒下了。现在是这样一幅画面,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遗憾,我看不到他的脸,但是作为VR来说,角度是可以由你自己来决定的,那边有一个戴着VR眼镜在看新闻的人。他在看这个新闻的时候,他会很奇怪的在原地打转转,为什么?在他的视野里看到的是老人倒在边上了,开始看到的是这个地方,他看不清楚,他转来转去就是为了看到老人发生了什么,他脸上的变化,然后他就伸出了手。如果这是一个电视行为,我们就不可能在那儿转,伸出手。在未来,VR在新闻业会给我们带来很大一个提升。
目前,大家不一定都体验过,但是我们已经知道,有很多重大的活动都采用了VR直播的方式,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王菲的现场会做了一个VR直播,当时,腾讯也给予了支持。
从未来长远的角度来看,作为普通的用户,我们可能会在某一些题材上需要VR给我们创造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场合里去,每个人都可以到美国总统现场辩论的场合中去。这也是未来新闻业的另外一个趋向。
在我们看到智能化的这样一种趋势之下,我刚才说到了,我们在面临着边界消融的大的格局,在这个格局里会不会有我们银行业未来的存在?我们在未来会不会成为这样一个传媒业的一,而不仅仅是金融业的重要部分?我相信这一点是完全可能的。
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说,用我的这样一个方式描述了在未来可能出现的一种新闻生产系统。跟大家有关的就是最左边的,像银行这样的企业或者是行业机构,都会越来越多的借助自己的平台,而不是说公关一定要借助专业,我们在未来读到的很多内容,都是来自于你们提供的很多的专业内容,行业的深度信息。过去我们交给专业,但是,专业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所以,我们今天就需要越来越多的自己做这些事情。
从内容生产中间来看,有一个很重要的支持部分,就是数据这个部分。我们的做内容生产都是利用自己内部的平台、系统去做报导。但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迹象,这样的系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系统之外。谷歌做了一个每Dier来铺(音)的平台,我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这种平台是出现在我们之外的。甚至包括银行业,如果我们有一个共享的全国的银行系统,比如说工行垂直的,或者是农行垂直的平台,今天是由我们的银行业来控制这些数据,但是在未来也可以交给去做更多的数字加工。
哪些数据可以成为我们新闻生产的数据呢?常规的新闻信息,过去传统的新闻采写里面,要我们记者去抓的信息当然还是核心,来自用户平台的数据,也包括银行用户平台的数据,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做新闻深度的生产。我们的也希望自己会做更好的,跟这个相关的报导,但是,今天他们的数据资源很有限,未来可能就需要借助我们的力量。物联网数据也会注入到这样一个系统里。写作的部分不仅仅是我们的人的各种平台,可能也会包含机器,这是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和光大银行做了这样一个合作,这意味着,我们今天的已经不仅仅只是靠自己的平台来完成自产自销的过程了,有越来越多的平台可以帮助我们去完成内容的传播,或者是分发。这个分发平台很多都是传统不可以控制的。在这里我列了若干种,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的门户网站出现开始,蚕食我们传统的新闻分发渠道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了。到了今天,更是多元化的一个渠道在共同扮演着这样一种角色。从搜索引擎到社交,到个性化推荐的APP,再到视频、VR平台,再到接下来银行APP、淘宝、等,都可能会成为新闻分发的一种平台。
过去是说,我要通过你的去做营销,现在反过来了,我给你搭建平台,可以到我这儿来进行内容的分发,这是对我们品牌的另外一种提升。
未来用什么东西去看新闻?实际上也会有很多的变化。刚才提到了一些可穿戴设备,还有和余总说的那个话题有关的,他说的是智能的办公楼,其实,在未来我们的家居都会智能化,当然,还有智能汽车。
在未来,车也会是一种很重要的,这个甚至不是说今天的车载,而是说车本身就是一种,银行的一些资讯也可以通过智能汽车去落地。
最后,再花一点时间谈一下营销、品牌宣传的问题。用几句话再把这个方面的一些观察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我做的研究并不主要是在企业营销这部分,前几年在研究社交,这几年在研究智能化,但是我觉得是绕不开企业营销这部分的。企业营销也是公共信息传播的一部分,过去要做新闻,我们现在也要关注企业对整个新闻生态的影响。所以,或多或少也会涉及到企业营销这部分。
在今天这个时代,刚才我也说了这来句线、万众皆媒,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成为,每个人都是内容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是内容传播的渠道。
我们说万众皆媒意味着我们今天的口碑营销,口碑的传播,其实越来越多的是从过去依靠传统开始转移到依靠人这种媒介了。你是不是能够打动每一个普通人的用户体验?这个体验是不是真的从人的本性上就觉得是一件好事情,他愿意帮你分享,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营销内容是不是可以走得很远。
我有的时候写的一个通稿,但是在传统渠道没有任何的反响。我们的银行客户在你们银行受到特别周到服务的时候,他就特别愿意去在朋友圈说这件事。如果他在这儿有了不好的体验,他也会去说这件事。今天基于人媒、口碑的传播,它的影响力可能会逐渐的超越过去传统完成的营销效果。
为了他的效益,他可能要发一定程度的软文,但是从本身的职责角度来说,他又很这个东西。最后帮你发的这些文章,不一定是吻合你的初衷的。过去我们要隔空喊话,你今天要干什么?你通过自己的渠道完成了零距离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地方不仅仅是距离的缩短,更重要的是一种对话的过程。
在我们的微博、微信等平台上,不仅仅是单向的发内容,我们需要好多的客服、小编跟用户进行对话。有时候对话的技巧好,可能会弥补我们内容本身的不足;如果对话技巧不够,这个内容做得再好也没有意义。
过去的营销是有专门的部门在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今天只靠我们这个部门的努力就够了吗?你这个部门做得很好,但是在微信、微博发了一条不太谨慎的内容,这就可能会带来一场危机。所以说,今天的每一位员工都是我们企业的代言人,都是一名发言人。只要你挂上银行职员的身份,这些没有受过训练的员工再跟你对话的时候,就可能会把危机推上更深的层次。
今天新公司可能会特别重视,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但是,过去我们的文化都是内部创造出来的,联想文化是柳传志塑造出来的。但是,今天,小米的文化不仅仅是雷军一个人打造的,更多的是雷军和小米的这些粉丝们共同创造的。怎么样把我们企业的文化变成大家共同的文化,我们和消费者,我们和用户之间的共同文化。把我们的营销过程从简单卖产品,变成一个共同创造文化的过程。这是我们在今天的渠道上要更多追求的。
小米的成功是什么?是创造文化,他粉丝文化成功的塑造,给他在产品上的一些不足也带来了一些弥补。这个产品好是前提,但是有更好的文化去支撑的话,这个产品的生命力可能也可能会得到更好的保障。皆媒时代带来的影响是什么?从营销的角度来说一下。
渠道的多元化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你要控制渠道中间的风险,这个挑战也是很大的。但是,我们也要把握住它的机会。
2、移动时代、智能时代的场景变成了一种新的入口我们做移动互联网的都强调要抢占入口,微信是入口,在市场上强势的客户端,比如说今日头条是一个入口,人们进去了通过这儿到达了移动互联网,然后在这儿会待很长时间。社交的可以成为入口,做内容的可以成为入口,还有淘宝这种入口,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入口就是场景,和时间、空间有关的,在这个时空之下你可以提供集成服务的平台。刚才提到了墨迹、,其实都是这样的,这种平台本身就是一种很典型的场景应用。这些场景在未来会成为我们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入口,当然,也会成为我们在营销中的另外一种新的空间。
在今天这个时代,数据是一个制高点,你要做所有的智能化的处理都是离不开大规模、精准的数据的深度分析。这方面咱们银行系统是有自己的优势的。银行内部的数据有多少可以分享给、其他行业,我不太清楚。但是,无论怎么样,我们既然有了这样一个优势,我们在未来就需要更好的抓住这个优势,未来的渠道拓展可能也是基于数据的掌握,以及数据的深度加工。
今天下午大家去北大的大数据研究院,也可以从那个角度更好地去体会,数据在未来可以变成什么样的财富,变成什么样的话语权。
我分享的就是这样,我的主要研究领域还是,说的东西不一定跟大家的实际工作都是相关的,我也在视图用这样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点参考,如果大家有什么意见或者是,也可以在接下来更好地交流。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