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各地14所高校的45位教育工作者(主要是就业中心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齐聚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花费四天时间学习设计思维,以及了解它如何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他们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名校来到了斯坦福的“人生设计实验室”——由曾经在苹果公司工作过的斯坦福机械工程副教授比尔•伯内特和机械工程设计系戴夫•埃文斯共同创立。埃文斯说:“高等教育世界瞬息万变,大学需要为学生的一生发展作出更多的投入,这种观点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
在过去的十年中,伯内特和埃文斯除了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如何设计机械工具,还他们如何利用设计找到一个人的职业道和人生目的——通过“设计人生”这一系列课程。该系列课程成为斯坦福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之一。2016年秋天,伯内特和埃文斯将他们的教学方法写成了一本书。该书出版发行之后,他们的创新做法吸引了众多高校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人士开始与“人生设计实验室”联系,希望了解更多的设计思,以及如何在他们的学校创建类似的课程或项目。因此,实验室开展了面向其他高校的四天培训项目,并称之为“人生设计工作室”。
“高等教育同行们问我们,能否一直帮他们做这样的事情,”埃文斯说,“我们之前一向保持低调,因为暂时还不能为更多人提供帮助。但是,今年我们可以说‘能’。”
“设计思维”通常用来开发创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其由五个步骤组成:与用户产生共鸣,确定(或者重新定义)问题所在,头脑风暴,建立解决方案的雏形,测试(并且对测试失败坦然接受,再从头开始)。使用这种方法来思考学生未来的职业,可以帮助化解学生关于大学毕业后出的焦虑,并让他们彻底审视在他们面前存在的不同的可能性。伯内特说:“大学生是充满希望的‘空容器’,未曾经历过权衡和。他们的未来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正确答案’,可以尽情设想,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
但是,帮助人们设计自己的人生是具有挑战性的。举例来说,伯内特和埃文斯认为,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们,哪些是他们应该追求的目标,哪些不是。例如,问“什么是你热爱的事情?”是无效的,因为研究表明,大多数人不只有一个感兴趣的区域。课堂上通常用“在什么场合下你会最活跃(或最投入)”来作为讨论的问题,以此探寻每个人身上未经挖掘的潜质。此外,涉世未深的学生在思考未来时容易产生认知偏差,比如认为自己只应该做某种职业,或成为某种类型的人,学校也应该帮助他们消除这些偏差。
“我想,我们中很多人能够对那些、迷失的大学生产生共鸣。”在“人生设计实验室”中负责课堂组织的加布里埃尔•桑塔-多纳托说,“无论他们是肩负压力,还是施压,他们需要被告知‘人生原本就有多种可能,总有一条道能让你体现价值并且享受其中’。”参加培训的三一学院职业发展中心负责人珍妮弗•巴斯齐尔说,“设计人生”改变了她和同事们的工作思,“在高等教育机构里,说一句‘这是个好主意’常容易的事情,难就难在你如何把‘好主意’变成现实,包括变成项目或者体系,并且真正对学生们产生影响。”她认为,此前大家习惯于分析思维,一旦融入设计思维后,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MIT职业咨询和培训的负责人莉莉•张说,MIT本身也开设了很多职业规划工作坊和其他项目,但是她想找到让更多学生前来参与的方法,“我知道‘设计人生’在斯坦福非常受学生欢迎,MIT和斯坦福的学生群体有很大相似性。所以我想知道,为什么斯坦福的学生这么爱上这门课。难道MIT的学生就那么忙吗?我希望在斯坦福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精髓。”目前,她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从微小的创意开始,并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测试。
威廉姆斯学院职业探索项目的负责人迈克尔•奥康纳来参加培训的原因是,已经有一些学生向他了解用设计思维做职业规划的方法了,因此急需“取经”。
面向斯坦福学生的“设计人生”系列课程分为三门,每个课堂一次大约容纳50名学生,并将其分为6~7个小组:
1.设计你的斯坦福生活。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向所有专业,春、秋、冬季均开课,每周一节课。主要内容是让低年级学生运用设计思维方面的工具和创意,为自己规划出更加充实的大学生活,包括接受大学教育的目的、如何选择专业方向、如何规划学业径、如何有创新性的学习等。具体授课方式包括小组讨论、课堂活动、现场演练、个人反思和个别,尽可能学生的参与度。
2.设计你的人生。运用设计思维解决(学生从斯坦福毕业后的)生活和职业发展的种种难题。这门课程不但教授给学生思维框架和工具,还提供了与导师和朋辈沟通的场所。大家在一起阅读指定资料、思考并且做课堂。主题包括如何将工作与价值观相结合、如何融入现实中的工作、如何形成终益的职场习惯。最终极的作业叫作“奥德赛计划”,即毕业3~5年后的个人计划。这门课的开课时间和规律与“设计你的斯坦福生活”基本一致,针对所有本科年级、所有专业的斯坦福学生。
3.设计你的职业生涯。针对研究生和即将进入研究生院的学生。主要内容与“设计你的人生”比较类似,只是可能偏重于学术相关职业的发展。一年开课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9月,作为夏季小学期中的一个环节。
目前只有17%的斯坦福高年级学生选修过这门课,原因是名额有限,很多学生想来却来不了。于是,那些已经上过课的学生在课下充当起了其他同学的“老师”。在课上,他们会得到一些素养上的提升,如、助人、意识、适应等。很多已毕业的校友时常还会重提“奥德赛计划”,并且把自己的现状与计划进行对照,以检验自己生活和事业上的进步,甚至把这种做法拓展到个人的长期规划中去。
多年以来,很多大学生会抵制学校的支持性项目与自己私人生活和世界的重合。研究美国高等教育历史的哈佛大学教授朱莉•雷本说:“大学并没有想放弃对学生、素养、人生观方面的教育。只是他们认为,让学生自主选择是否接受、怎样接受这方面的教育,效果会更好。”大学管理者开始注意到,校园里的课外活动,如或运动队承担了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功能。而“设计人生”课程的成功则表明,学生愿意接受更加创新、多元化的素养教育方式,虽然设计思维本身不牵涉伦理等层面,但是教师可以在其框架和方法下开展教育,培养出更加具有感、责任感的学生。
坎依•马库贝拉现在已经成为一位致力于投资初创企业的风投合伙人,曾经他也是一位典型的需要“设计人生”的斯坦福学生。那时,他在参与创业、学习哲学和与人约会之间疲于奔命。选修“设计人生”课程使他找到了为自己毕业后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法。他说:“课程帮助我理解了‘什么是职业’,之前我只会从狭义的角度看待某个职业。并且我能够找到工作中的动力所在,我加强了对的了解,并且知道遇到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课程还帮助他梳理了“职场成功”的定义:“投入工作,但是工作不是你的全部。”
根据麦可思《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的数据,在各项职业能力中,2013届中国本科毕业生三年后认为职场中持续学习能力最重要(83%),其后是定位能力(63%)、职业规划能力(63%)、资源掌控能力(53%)。在各项职业素养中,2013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认为职场中压力承受能力最重要(69%),其后是协作解决问题能力(68%)、适应能力(67%)、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65%)。
2013届中国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认为各项职业能力中持续学习能力最重要(79%),其后是定位能力(71%)、职业规划能力(68%)、资源掌控能力(55%)。职业素养中适应和压力承受能力最重要(均为72%),其后是协作解决问题能力(70%)、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59%)、责任约束感(57%)。
斯坦福大学的管理者已经注意到了学习过这些课程的学生的反馈。本科副教务长哈里•伊拉姆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对于我们管理者来说,开设这类课程代价不菲,因为它是实践类课程,并要求小班制,且无法通过在线课程实现教学效果。”尽管如此,他已要求埃文斯把“设计你的人生”课程进行压缩,推广给更多的一、二年级本科生;而“设计你的斯坦福生活”也要继续发展,成为新生教育的一部分。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