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末的美国华尔街上,一个律师事务所的老板雇佣了一位名叫巴特比的年轻人为自己抄写文书。最初登场的巴特比少言少语、工作勤奋,律师老板对自己找到这样一位靠谱的雇员暗暗得意。然而很快他就感受到了巴特比与众不同的怪异:巴特比不与办公室中的其他同事主动交流,面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也只会做最简短的回答,他从不离开办公室,总是待在属于他自己的那个屏风后面小小的角落里。在那个没有打印机的年代,抄写员巴特比就像一台被安置在角落的复印机器,安安静静地吐出一页页抄写复制的纸张,浑身上下透出一种与喧嚣繁闹的华尔街格格不入的隐士气息。
在这间光线昏暗的律师事务所里,没有黑白对错,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障碍和错位。这是一篇看似任弼时简历与波澜壮阔的大海完全没有关系的短篇,然而全文却依旧发出惊涛骇浪的回响,展现着人与自己所处的抗衡。
冯•珀泽1967年出生于慕尼黑。作为导演在海德堡市立剧场、莱比锡话剧院、哥廷意志剧院以及慕尼黑室内剧院等剧院执导作品。冯•珀泽1999年排演的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的独角戏《为了跟您见面,伊皮洛特把他的死亡推迟到了后天》自排演以来就受到了汉诺威话剧院、苏黎世话剧院等剧院的邀请,作为固定剧目,破例在慕尼黑室内剧院从2001年一直上演到2005年。2002年执导的作品《女孩之夜》曾被提名Friedrich-Luft戏剧。次年被权威级戏剧《戏剧今日》评选为“年度新秀导演”。作为导演,冯•珀泽横跨音乐、话剧与舞蹈剧场。著有《导演——一个理想的职业》。
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之一,与纳撒尼尔·霍桑齐名。梅尔维尔生前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20世纪二十年代声名鹊起,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文学的巅峰人物之一。英国作家毛姆认为他的《白鲸》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其文学史地位更在马克·吐温等人之上。梅尔维尔也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
《抄写员巴特比》被认为是赫尔曼·梅尔维尔最难解读的作品。这部仅仅二十几页的小说讲的是19世纪中期的华尔街争名逐利、蝇营狗苟的人群里一家律师事务所中雇佣的抄写员的故事。这些抄写员庸庸碌碌,做着无意义的重复劳动,然而其中一位名叫Bartleby的抄写员引起了雇主的兴趣,因为他对雇主安排的常规工作居然说出了 I would prefer not to(我倾向于不)。这句话引起了诸多解读,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作者对美国十九世纪流行起来的物质主义的。因此,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鼻祖。
“椎·剧场” (Vertebra Theatre) 是一个由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李芊澎成立于2016年的,总部设在上海的民营艺术机构,主要致力于国际合作剧场艺术项目的排演。椎·剧场的作品有:《夫妻》、《毒》、《洪水》、《战》、《呼吸》、《抄写员巴特比》、《小马驹》。这些项目也为椎·剧场带来“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小剧场剧目”、“壹戏剧大赏华语地区最佳小剧场戏剧”等多个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