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艺话剧《》热演 溥仪后人质疑剧情失实
央广网10月6日消息(记者杜希萌)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离世已经47年的清朝末代溥仪不会想到,近期的一部话剧让他的故事成为关注对象。最近几天,溥仪后人因为人民艺术剧院正在上演的原创话剧《》,频频发声,他们表示这部话剧了溥仪的形象,要求人艺方面做出公开道歉。
此前,电影《孔子》被其后代认为孔子师表的形象,要起诉《孔子》剧组;戏曲理论家齐如山的后人认为电影《梅兰芳》中,邱如白涉嫌齐如山的形象,因此致函电影节组委会,要求撤销《梅兰芳》的参评资格。电影戏剧和名人后代的不断,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艺术和现实纠葛不清?演绎历史人物,如何才算合理?
1959年12月4日,爱新觉罗·溥仪得到,走出战犯管理所,了他人生的新阶段。而在9月中旬上演的人艺新剧《》也把这个时间作为末代“”身份的起点。但却有人表示,剧中大量虚构情节,严重了事实,了溥仪的形象。黎园,自称溥仪胞弟——爱新觉罗溥任特别授权代理人,就对《》提出多项质疑。
黎园:第一是了溥仪,比如说他在舞台上脱裤子,这个不符合道理的,这感觉就是在哗众取宠。再一个,爱新觉罗家族的人给他的问题,这个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溥仪在成功后,是根本没有想再当的。
黎园认为,溥仪作为末代,身上被刻上了特殊的标签,对于他的故事,应该尊重历史和溥仪后人的意见。
与此同时,溥任之子金毓岚,末代皇后婉容侄女郭曼若也先后公开表示,希望与人艺沟通修改剧本,并就溥仪等人内容做出道歉。
但担任话剧《》历史指导的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庆祥则表示,本剧在重实上不存在。
王庆祥:溥仪《》这个戏里是为了表现他内心思想的成功。剧情里虚构的部分肯定是有,但是在根本上符合历史真实,几个重要的内容都是有历史史实的,比如说有一些遗老给他,这个是有历史根据的。
对于上述争议,人艺相关负责人表示,话剧《》不会停演,人艺方面也不会针对此事作出特别的处理。编剧孟冰此前则表示,话剧内容确实存在虚构,愿意文责自负。
相比于双方的争执,也许观众的感受更加直观。在3日刚刚观看《》的贾小姐表示,话剧中的一些夸张情节,在观剧后都会慢慢淡去,但是对剧情中心的感受反而更加强烈,更能感受到溥仪这个逐渐远去的人物,跌宕的一生。
贾小姐:情节我觉得设计的挺不错的,里面很多东西,包括他内心的独白挺真实的,能感受到溥仪是之前的他和现在的他内心也有矛盾,慢慢变成。
有法律界人士表示,历史人物,名人传记类影片或戏剧创作无须经过名人后代授权,但如果内容确实存在失实,名人及其后人拥有追讨名誉权的。
对于历史的演绎,如何恰当把握,大学新闻与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虚构和改编的目的是重要的评判标准。
尹鸿:现在有些改编其实和它是不是历史事实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说这种问题在于,你虚构的目的是什么,不应该是迎合某种猎奇的向往,而去戏说历史。
明天,这部引发了各方关注的大戏即将结束演出,但因它而来的种种争论却仍然没有画上一个句号。艺术和现实,如何在纠葛中取得平衡,仍然需要寻找答案。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