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设计师听后顿时感到“汗”了。为啥?你看看你的每月收入和大妈来对比一下可谓是“自愧”啊。其实这样的事情在、上海、广州有很多。大妈的收入和工作属性,让很多年轻人(设计师)感到费解,我们可是“设计师”啊,睡得比“鸡”完,起的比“鸡”早,干的比“鸡”还累的活(这里的鸡任由您去想象,当然17年也是鸡年),可是收入呢?一个字“惨”。
你知道北上广的整体在变化吗?这样的超大城市在默默的收割着那些“傻根”一样的苦逼劳动者,那些苦逼行业不仅仅是设计师行业,还有一大把的所谓“白领精英”,每天在公司里高大上的写字楼里画着ppt,楼下喝着“装逼咖啡”,每日侵入到被收割的韭菜梦里。
犹记得高中时期,有两位高中同学,其中一位真的没有花太多时间在学习上,属于正常水平,该睡睡,该吃吃,该玩玩。另一位则花了至少两倍时间在学习上,但每次前面的那位同学都考得更好,导致更努力的那位同学久而久之开始怀疑自己,觉得是不是努力的方法错了。
我推想,即使那位同学用尽了所有方法,可能依然无法实现超越,因为前面提到那位确实在智力上,更占有明显的优势。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只会徒增沮丧和产生错误的焦虑感,而这,其实是很多年轻人容易犯的问题。
不少年轻人认为我们在相同的大学就读,我们面临类似的就业市场,我们家庭背景类似,我们努力程度相当,所以就得出结论:我们的出结果亦应当相差无几。看到同龄人比自己好,就产生非常大的同伴压力。
这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不同人之间的第二个禀赋差异:即智力和体力的差异。智力的差异会体现在做事的效率上,体力(包括容貌身高等)的差异会体现在个人价值信号的通道上,具备较好“体力”禀赋的人,在自身价值时,更容易引起他人注意。
禀赋的差异,决定了起点不同的人,很难通过后期的努力来弥补。差异越大,这种弥补变得愈加困难。所以这是不是一个非常悲观的结论?某种意义上说,是的。但并不完全,比如王思聪的起点是绝大数人不能比拟的,这是他的优势,但中国有句俗话“富不过三代”这句话依然有很深的道理啊,因为的变化和风险变化有可能给那些白手起家的你一样一个机会。
简单的举个栗子,比如存在A和B两个水果市场,都售卖橘子。A的橘子卖5块一斤,B的卖3块一斤,而将橘子从B运输到A的运费是1块一斤。如若其他情况都一样,那么就存在无风险的套利机会:
将B市场的橘子买下来运输至A售出,每斤可以赚到1块钱的无风险利润。所以A,B市场的橘子定价是不合理的。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B买进,在A卖出,最终会导致B的橘子价上涨,A的橘子价下跌,直到达到一个无套利的均衡价格:A 4.5,B 3.5.
以上这个橘子的例子非常简单,抽象了很多现实的复杂因素,套利机会的存在会引发套利行为,而套利行为又会消灭套利机会。而竞争是一种典型的消灭套利机会的行为。
我们经常看到富不过三代以及白手起家成大事的现象,前者通常是因为径依赖在第一代人收割了套利溢价之后,后代未能开拓新的套利机会所致;而后者则是禀赋起点较差的人,通过差异化的竞争,开拓了套利者还较少进入的领域,收割了较早一波的套利,比如移动互联网初期的触摸屏硬件,最早的陌生人社交,最早的垂直电商等。
对于禀赋的认知要有深刻的了解客观的认识,尤其对于同龄的人群个体差异的天赋会有天壤之别,能及时认识到可以减少因此带来的焦虑和沮丧。
差异化竞争意味着承担风险。这是最早一波套利者为了获取低竞争溢价承担的代价。比如罗胖就非要自己弄个60秒,离开央视待遇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一旦自己的禀赋与努力++竞争风险都合拍了,早期的受益者就是他了。虽然后来有一堆学习他的60秒人模仿者,但无事于补市场只会认识最早的你。想突破传统圈子,那就必须要突破既有的竞争游戏,开辟全新的差异化竞争领域,在该领域,你属于最早一波的套利者,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平均以上的超额回报。
对于设计公司的发展我最近一直关注小马宋的小马哥,他从7个人小公司最后阉割到了2个人了反而业绩比2016年翻了2倍,目前他还在摸索自己的套,他认为互联网造就了他这样ip的企业,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现象如果要想用好互联网时代的工具或者说是迎合互联网时代的红利,那就是想办法想明白了“睡后收入”问题,昊哥认为很多的设计公司一定会很“惨”,因为边际成本解决不了很难做大。面部痣的位置与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