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影坛发生了不少大事,如中美电影新政出台,国产影片票房跌宕起伏,小成本电影的票房取得大突破,电影营销显露雇佣水军现象,“二张”金牌搭档分手,制片方和院线之间分账战争凸显,冯氏贺岁片主题作全新探索等等。事件多多,情节迷离,故事精彩,议论沸腾。从总的趋势看,中国电影业在2012年虽有这样那样的麻烦、曲折,但还是在健康地在向前发展的,大体上没有让观众失望,也没有让多数的影业人灰心,前景是美好的。仅从票房来看,与去年十月中旬电影票房突破100亿人民币相比,今年在8月月份就达到了,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票房121亿7986万,接近了去年整年的130亿,同比增长27%,而10月、11月票房分以11亿、11.5亿收场,如今,贺岁档仍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要达到180亿虽有难度,但全年总票房突破160亿应该是有希望的,有此成绩,我们该为电影业鼓掌了,新年的钟声,也会为今年影坛的成就贺喜的!作为电影和电影文化产业理论的爱好者,我斗胆以自己的视角,对2012中国影坛的那些大事,试着盘一盘,说一说,议一议,以抛砖引玉,让业内外人士参考、补充和发挥。一、“中美电影新政”发生变革今年2月,中国与美方达成协议,同意在每年引进20部电影的基础上增加引进14部IMAX或3D电影。这是中国电影必须实施的措施之一。引发达国家的影业竞争力进国内,有利于促进中国影业在激烈竞争中提高质量。当然,此举是有人高兴有人忧,院线方面乐开了花,期待着财源滚滚;众制片公司则感到泰山压顶,喘不过气。名导冯小刚大喊“好莱虎来了!”作为应对措施,面对的政策,国内电影商及时采取对策,不敢虎(“好莱虎”)口拔牙,却来个妙改档期。看来,“好莱虎”如今还是虎虎生威,人家那好故事高技术的,冲击力极大,国内那些显摆明星、山寨特效、唬人剧情的影片,还是不敢上台面与之正面较量。于是,有了虽不明说,却存在的“国产电影月”。有人注意到,今年从6月底到8月中旬,在内地电影院,进口基本没有露面,让不少明眼人发出质疑的问号。其实,“好莱虎”来了,中国电影人还是要有武松的打“虎”勇气的,这是迟早要面对的事。面对冲击,如能应对,就有了真本事,压力也是动力。想侥幸逃避,并非是长久之计,也是没有骨气的做法。面对着好莱坞,要敢于迎头赶上,至少,在本土厮杀,我们还是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的,拿出勇气竞争,才是硬道理。二、制片方和院线之间“战争”凸显贺岁档来临之前,一场发生在制片方和院线之间的战争轰然响起,产生交战的原因是中影、华谊等五大电影制片发行公司向全国电影院线发出通知,要求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的票房分账比例,并放话说如果不提高分账比例,就交出电影,这遭到全国院线公司的奋力抵制,后来,经过了十多天的拉锯谈判,最终达成协议,以《一九四二》、《王的盛宴》为先头兵,签署了两份不同的阶梯分账合同。前者票房3亿之内,发行方与院线分别以43%、57%进行分成,超过3亿元票房部分才能按照45%比55%进行分成,后者上映首周发行方分43%;次周分41%;再次周分39%直至下片。其他三家制片方虽然并没有公布最终签署的协议内容,但肯定也暂时有让各方满意的分账方式。激战之后,双方终于有了暂时休战的分账方案,这是好事。中国电影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后面的还很长,前景是不错的,别置“好莱虎”于不顾,忙着窝里斗。别事业未成,兄弟先争着分钱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制片方与院线方此次达成协议是件好事,应以此为契机,改变以往“一刀切”的分账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在一个基准线上下浮动,通过拓展市场去增利润才是正道,不能想从对方捞利益。只有市场化行为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当然,更不能想方设法通过涨价来赚取广大观众的钱,而给的则只是花哨的广大和低次的影片。三、电影局副局长炮轰“合拍片”是“贴拍片”今年8月,国家电影局副局长张丕民发出激烈言论,炮轰当下许多“合拍片”只是“贴拍片”,称今后电影局将对中美合拍片进行严格审查。于是,一批贴上“中美合拍”标签的如《云图》、《环形使者》、《敢死队2》随之纷纷变脸,变成了“引进片”。对此现象,有针锋相对的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此举打击了好莱坞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变相入侵,该鼓掌叫好;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样将切断华语影人学习好莱坞先进技术的渠道,表面上是,实际上是避开竞争。在当前好莱坞电影的优势明显强于中国电影的情况下,该选择怎样的合作模式呢?是“合拍”?是“引进”?是暂时忍气吞声,先亏点而取得加入游戏的资格,还是壮起胆来平等的合作,硬碰硬地御“敌”于国门之外呢?这值得深思!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