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
  • 电话: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音乐表演
  • 真人秀风靡 爸爸究竟去哪儿了?
  •   法制晚报讯(记者刘镐)大家熟知的“明星”,最近却以“父亲”的身份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首档父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掀起收视狂潮,在网络上,年轻父亲被孩子“萌”到的同时,才发现自己经常“缺席”孩子的生活。

      记者调查发现,以工作忙为理由,超八成家庭存在“爸爸缺位”问题,而七成左右的父亲不知道如何表达满腔的父爱。专家称,培养亲子关系,父亲首先应学会做“大玩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80后家庭普遍存在父亲角色“缺席”的问题,孩子大都由老人和妻子照顾,爸爸的定位只负责赚钱养家。虽然爸爸们开始意识到要参与孩子的成长,但由于“缺席”时间长,和孩子相处时却不知如何表达满腔父爱。

      “老公平时很忙,闲下来也不会和女儿呆在一起,反而和朋友们去打牌。”家住青年的冯女士告诉记者,女儿从没听过爸爸讲的睡前故事,只有在生病去医院时,老公才会陪着女儿。

      每次听女儿用羡慕的语气说,某某小朋友的爸爸周末带他去游乐园,冯女士觉得对女儿的同时,总会埋怨老公,“但老公说,不是不想陪,而是不知道怎么和女儿相处,总觉得别扭。”

      现在80后家庭,父亲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有多久?父亲“缺位”的原因是什么?为进一步了解,记者选取了30个孩子年龄在3岁—6岁的家庭进行调查。

      记者调查发现,30个家庭中,父母当甩手掌柜的占了14个,平时孩子的吃喝拉撒和教育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管理,更有甚者,是把孩子全托在老人那里,父母仅仅是周末找时间去老人那里点个卯,探望一下孩子。此外,有12个家庭的孩子由妈妈和老人共同照顾,仅有4个家庭,照料孩子是爸爸和妈妈在承担。

      什么原因造成父教缺失?一项调查显示,61%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父亲“加班应酬多,无暇顾及孩子”;44%的人将原因归咎为“回家晚或少,没时间参与互动”;39%的人觉得是“观念有问题,认为教育只是母亲的事”;37%的人直指当前不少父亲“缺乏责任感,不愿承担义务”。

      “每天工作披星戴月,我和孩子的作息总是有时间差。”一位父亲抱怨说,早上走时孩子还没起床,等到家孩子已经睡着了,“不是不想陪孩子,但总要赚钱养家吧。”

      在记者针对和孩子相处的感觉的选项调查中,结果显示,30位父亲中,认为自己“不知道如何表达满腔父爱”的父亲有21位,从没对孩子说过“我爱你”的父亲有18位,“和孩子相处感觉自在和舒服”的父亲仅有8位。

      一位父亲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本来计划好周末在家陪孩子,但是和孩子在一起,常常不知道要做什么,想要和孩子交流,但是想了半天,也只是无话可说。“我自己的父亲是很严厉的,所以小时候很怕和父亲在一起,现在我和儿子似乎也进入到了那样的死循环。”

      “父爱时间”即父亲陪伴孩子做游戏、旅游、购物、学习等时间,记者调查显示,30个家庭孕妇梦见蛇缠身中,每周“父爱时间”在一天以上的仅有1个,“父爱时间”在6—12小时的有2个,“父爱时间”在4—6小时的有14个,“父爱时间”在2-4小时的9个,“父爱时间”不足2小时的有4个。

      哪类父亲更受欢迎?在节目《爸爸去哪儿》中,五位父亲分别被定义为:细腻型—林志颖,散养型—郭涛,溺爱型—王岳伦,迷茫型—田亮,哥们型—。

      调查显示,40%支持推崇无微不至、循循善诱的细腻型父亲;33%的家庭支持哥们型父亲,认为可以与孩子做朋友,更有利于孩子成长;20%喜欢散养型父亲,只有7%热捧溺爱型父亲和迷茫型父亲。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的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他的父亲。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样一句肯定的话如果爸爸说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力会是妈妈的50倍。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你能不能成为一个的人,而爸爸则是塑造孩子对生命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

      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周小燕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父教缺失可能造成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由于性别榜样的缺失,男孩子可能出现对性别角色把握不足的现象。二是可能导致孩子安全感的缺失。三是女孩长大可能成为“大叔控”。

      中医药大学附属医结合医院儿科原主任张思莱表示,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上说,父子间的交往与间的交往内容和方式是不同的。

      目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中国存在“过分溺爱”、“过度”、“过早开发”、“过高期待”的现状,母亲一直充当着孩子的角色,父亲的介入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更能培养孩子的、勇敢、冒险。

      表达满腔父爱?怎样才能和孩子舒服相处?和孩子相处是否也有技巧?记者咨询园长和业内专家,给父亲支招。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爸爸既是子女心目中的偶像,也是威严的象征,很少参与子女的成长过程。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威严的形象已不适应这个需要心灵共鸣的时代,要和孩子融洽相处,爸爸首先要放低身段,当孩子的玩伴和大玩具。

      育儿专家张思莱指出,父亲与孩子游戏的时候多和孩子做大运动的游戏,这非常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稍大一些的孩子在游戏时往往更希望和父亲在一起,因为父亲是他最好的游戏伙伴。

      业内专家普遍父亲,可以每天定时和孩子做游戏,时间不用长,但别少于15分钟。这样不仅可以增进父子(女)感情,一起玩的过程中,孩子会把自己的喜好、需求流露给爸爸。

      在《爸爸去哪儿》热播后,亲子专家杨谨在点评林志颖育儿经的时候,就曾注意到一些细节:在林志颖父子俩入住“蜘蛛屋”后,儿子Kimi要哭,想找妈妈时。林志颖的应对是蹲下身去,抱住孩子:“你找妈咪做什么?妈咪没有来,我们今天先在这里好不好?你陪爸爸好不好?来,爸爸抱!”

      在父亲和孩子沟通时,应该蹲下来,注视着孩子的目光,温和地与孩子说话,不但拉近了物理上的距离,更拉近了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蹲下来,保持和孩子同样的视野,才能看见他看见的画面,了解到他的感受。蹲下来,不仅仅是种身体的姿势,更是一种谦卑的心态,温柔地陪伴,耐心地对话,让孩子更愿意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听进父母的。

      育儿专家张思莱在其著作《谈育儿那点事》中,提到孩子随时随地都在模仿和复制父母的举止行为,家长不要总认为同孩子谈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而孩子在价值观还没形成时,总会认为父母是最正确的。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