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把文化遗产等同于文物古迹的,随着非遗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逐渐深入,像老虎舞、葫芦舞、花毡等一批民间歌舞、民间手工艺,过去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而今却纷纷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使得且末市民民间文化的责任感空前高涨。
且末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以前,在车尔臣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几千年来,车尔臣河的水养育了羌、土著、匈奴、吐蕃、回鹘和汉等众多民族。
1884年新疆建省后,清在且末置卡墙稽查局,隶属于阗县。1913年改隶属若羌县。1914年置且末县,隶属焉耆府。新中国成立后,且末在1954年后属库尔勒专区,1960年后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2006年,且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正式成立,在挖掘、收集并整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先后将《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且末赛乃姆》等2个项目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维吾尔阿拉其热瓦甫艺术》、《且末赛乃姆》、《且末山歌》等6个项目,成功申报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维吾尔传统体育—麦热》等44个项目成功申报为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末维吾尔馕》等75个项目成功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且末县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舞蹈和习俗。在远古时代,就已形成歌舞文化,从扎滚鲁克古墓挖掘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老乐器“箜篌”和演奏图,表明且末歌舞文化的历史悠久性。《且末赛乃姆》和《且末山歌》是且末维吾尔族民间歌舞文化的主体。
且末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根据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分为动物模拟舞蹈和一般舞台舞蹈。且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成立以来,得以、传承并至今流传在民间的动物模拟舞有老虎舞、阿尔格马克舞(骏马舞),一般舞台舞蹈有其热克舞(灯舞)和艾力帕克木舞等。
1、动物模拟舞:动物模拟舞,是上世纪30年代以前,在群众中广泛的舞蹈之一。就其表演形式来分析,与且末维吾尔人原始狩猎时代有密切关联。动物模拟舞一般装扮成所模拟动物的样子,舞蹈者通过模拟动物的动作,配合表情、四肢的滑精可笑动作而引人发笑。
(1)老虎舞:是至今在且末维吾尔族群众中流传最完整的的动物模拟舞蹈之一。老虎舞表现了人们与比自己强大的自然力量的斗争和征服这些野生动物的。表演该舞蹈的艺人穿着老虎皮纹布料制做的衣服,随着都塔尔音乐伴奏和弹唱,模拟与小山羊、鱼、兔子等其他动物嬉戏的一种舞蹈。
(2)阿尔格马克舞(骏马舞):展现的是维吾尔人骑马狩猎时的姿态。狩猎时代是维吾尔族人从事农牧业时代之前,悠久时期从事生活生产方式的一部分。表演阿尔格马克舞时,表演者骑着提前制作准备的木头马,随着音乐的节拍,配合各种灵活动作吸引观众。
2、其热克舞(灯舞):至今没有关于其热克舞的历史记载信息,但是从其热克舞的主要道具其热克(灯)来研究,其热克舞关联到维吾尔族的原始拜火教和拜火教的敬火礼俗。在维吾尔族现代生活中依然能够见到拜火教的痕迹。其热克舞是且末县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一般由7人表演,每个人手中拿着一个小灯,舞蹈动作缓慢、平稳,其热克(灯)要燃着。其热克舞的特点是舞蹈动作优美,历史内容深刻,展现的是维吾尔族人的原始拜火教礼俗。
3、艾力帕克木:从且末县老艺人提供的信息来看,艾力帕克木舞蹈是上世纪30年代以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之一。此舞蹈一般由一男一女表演,舞蹈动作复杂、灵活,可笑,非常具有吸引力。
4、葫芦舞:表演者将自家种植的较大的葫芦放在头上,配合音乐表演动作,此舞蹈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探索、研究和创新。
2006年,且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成立以来,老虎舞、阿尔格马克舞(骏马舞)、其热克舞(灯舞)、艾力帕克木、葫芦舞等5种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得到恢复、传承、和发展。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传承人表演的精彩节目,经常参加我县春晚、诺鲁孜节、“百日广场文化”、“文化遗产日”、“玉石文化旅游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文化下乡”活动及自治区、自治州基层文艺调演。每场演出既丰富了全县各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让且末县这5种民间传统舞蹈得到了发展和创新,受到社会人士的关注和亲睐,
热瓦甫,又称热瓦普、拉瓦波、喇巴卜。是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的弹拨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热瓦甫多为木制,它外形独特,上部分是细长的琴身,顶部弯曲,最下面是一个球形的共鸣箱。热瓦甫有三根弦、五根弦等不同的形制,通常用最外面的一根弦演奏旋律,其余的弦做共鸣。
且末县维吾尔族阿拉其热瓦甫的调式及曲调结构简单、轻快,旋律极易与民歌、民谣相匹配。许多民谣均因符合阿拉其热瓦甫的声调及弹奏特点而在民间广泛流传、弹唱。阿拉其热瓦甫艺术在且末县历史资料记载中内容较少,主要通过民间老艺人口头传习后,在民间广泛流传。
阿拉其热瓦甫是由且末桑木、杏木、核桃木、沙枣木等加工制作而成,其音色悠扬、响亮,独特,表现力丰富,缠绵而不失粗犷,合着且末维吾尔族民间歌舞和民谣,至今仍保持着原生态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阿拉其热瓦甫被称为“克依奇热瓦甫”,意思是牧羊人的热瓦甫,与遥远的游牧时代有着密切联系。
与扎滚鲁克古墓群出土的竖箜篌相比,且末县阿拉其热瓦甫是一种历史悠久,保留原生态至今,在民间广泛流传并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较完美的民族民间弹拨乐器。
如今,阿拉其热瓦甫弹唱艺术已经由较古朴的农牧民传唱形式发展演变为活跃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且末民间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手工制做的各种型号的阿拉其热瓦甫乐器也深受各族群众和疆外游客的喜爱。
2007年6月,且末县阿拉其热瓦甫艺术已成功申报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拉其热瓦甫艺术,是且末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传承和发展且末维吾尔族阿拉其热瓦甫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花毡是新疆各族人民广泛使用的生活用品,制作花毡的过程及原料简单,具有美观、耐用、防尘、防潮、御寒、使用价值高等特点,比较适用于早晚气候温差大的农牧(山)区。
且末县使用花毡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从扎滚鲁克古墓群发掘出土的许多有悠久历史价值的精美花毡,可以考证维吾尔族的制毡手工技艺和使用花毡的历史非常悠久,至今,且末人民使用花毡仍保留着较强的原生态特点。
且末县手工制作的花毡种类繁多,款式多种多样。其中,黑、白两色是畜产品的原色,也是花毡的原始色。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颜色逐渐丰富为蓝色、绿色、、桃红色等几种染色。
据且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工作人员调查取证,且末维吾尔族在远古时期制作花毡的颜料主要来自且末县阿羌山区。最初是纯天然的黑、白两色,使用时间长,不轻易掉色。后来,逐渐丰富为由多种颜色搭配,几种几何图案组成的维吾尔族民间手工艺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毡逐渐被毛纺织加工业等现代手工艺品所替代。虽然,使用花毡的人少了,掌握花毡制作技艺的手工艺人也随之减少,且末花毡的种类及其图案展现了维吾尔族的民族风俗,审美观和艺术风格,对发展民间手工业和民族风格、特色的室内建筑装修业都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利用价值。(鸣谢:哈密市商业银行)
在此输入评论内容。1、天山网拥有管理笔名和评论的一切。2、本站管理人员有权发表、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3、本评论须审核后公布,因此您无法立即看到您发表的评论。
延伸相关词:
陈小艺被曝姐弟恋,倒追小伙被当保姆,陆贞传奇演员表,人鱼情未了 电视剧,莫小棋三级,保拉的诱惑,李慧珍老公,luciano rivarola,如意剧情介绍电视猫,电视剧当狗爱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