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至26日,在全国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热潮之际,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舞蹈门类作品复赛在青岛大剧院歌剧厅举行。
“三年一度的中国艺术节,是艺术的盛会,是人民的节日。”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周广莲在开幕式上表示,刚刚闭幕的对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已经掀开崭新的一页,希望参赛团队舞出喜悦,跳出精彩,用优美舞姿迎接文化事业的美好未来。
“十艺节”群星舞蹈门类作品首场复赛现场(摄影:侯贺良)
题材丰富 植根本土
优美的舞姿、动人的旋律、催人深思的主题本次比赛中,由广东省选送的群舞《渔舟唱“惋”》一亮相便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热烈掌声。《渔舟唱“惋”》的主题是表现顺德的水乡风情,用“惋”字点明污染,使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个舞蹈主要是通过我们顺德渔民的生活,利用渔网、鱼篓等工具,加上咸水歌的音乐元素,体现渔民出海捕鱼的生活状态,同时通过最后却没有捕到鱼,给人类一个注意对的。”《渔舟唱“惋”》的编舞老师柳杨如是说。
在本次入选复赛作品中,植根于民族民间文化、反映各地风土民情的作品占总数的35%以上,其中很多是通过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改编而成。如省的《满风神韵》、自治区的《萨吾尔登》等,都向观众展现了当地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使群星的复赛成为展现全国各民族丰富文化遗产的大舞台。
周广莲表示,自并入中国艺术节以来,群星就以其植根大地的艺术生命力和深远的群众影响力,成为中国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国群众文化工作者和业余文艺爱好者展示艺术、交流艺术、欣赏艺术的盛大节日。
群众参与 时代特征
芭蕾舞蹈《芭蕾奶奶的春天》是天津市老年学芭蕾舞艺术团2012年新创编的节目,一群“奶奶”凭着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让自己的脚尖立起来,创造了天津乃至全国群众舞台上的奇迹。11月23日,“奶奶”们带着她们的梦想,站到了青岛群星的舞台上,并赢得了在场观众与评委的一致好评。
本次入选作品充分发挥了群众文化在及时、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变化方面“轻骑兵”的优势,在创作题材上强调现实性,敏锐地捕捉最新的社会生活现象;在表现技巧上善于创新,表现形式灵活,深刻反映了时代脉搏和社会前进的步伐,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同时,群星参赛作品来自群众,服务群众。这些作品的创作和演出人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群众参与广泛,成为创作演出的主体。作品表达了基层普通群众的情感、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浓郁的泥土芳香,凸显出群众文化的独特魅力。如山西省的群舞《回娘家》、天津总队的《兵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欢乐的牧羊人》等。
“群星舞蹈门类作品复赛,是十艺节的重要比赛活动,全国各地最优秀的队伍、最精彩的作品齐聚岛城,比赛规模之大、人员之多前所未有。”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十艺节”筹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徐向红说,本次复赛是一场精品荟萃、异彩纷呈的艺术盛会,是广大群众欢乐喜庆的节日,同时也成为全国文化系统喜庆党的、学习贯彻的重要举措。
欢歌笑语 好评如潮
党的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配合舞蹈复赛的举行,青岛市先后举办了全市精品舞蹈展演、“喜迎、相约十艺节”群众文艺会演、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在舞蹈复赛举行期间,青岛举办了全市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残疾人文艺会演以及 “大地欢歌”农村文化艺术节等活动。
在舞蹈复赛现场,参赛团队各具特色的表演让观众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静神凝思,一次次热烈的掌声甚至让现场的评委都十分惊愕。“这些参赛团队来自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特点,看完后仿佛是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我个人最喜欢一些少数民族的舞蹈,在着装和舞姿方面,感觉他们更胜一筹。”比赛结束后,现场观众兴奋地向记者描述他们看比赛的喜悦之情。
据了解,本次舞蹈复赛共安排了7场比赛,全部在青岛大剧院歌剧厅举行,共有来自全国各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部队和全国总工会等35个单位的112件舞蹈作品及2300多名演职人员参赛。共有8件作品参加本次复赛,分别为电影学校的女子群舞《小嫚》,烟台市的女子群舞《舒心的日子扭着过》、群舞《爷爷教我踩高跷》,枣庄市的中老年群舞《运河绣娘》、群舞《东》,泰安市的群舞《泰山人家》,青岛市的群舞《田野的嫚儿》,临沂市的群舞《拉大耙》,入围数量居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