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
  • 电话: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就业指导
  • 四川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专题网站
  •   “2009年,全省高校毕业生28.18万人,为历年之最,加之受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将创下630万新高,就业形势仍然不容乐观。”1月26日,省代表、西南财经大学院副教授杨春禧在成都代表团联组审议四川省工作报告会议上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作了发言。

      她说,在民盟省市两级组织对在蓉高校1300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中,当被问及“最希望得到的服务或帮助”这一问题时,毕业生最多的选择是“就业能力培训”,占到调查对象的52.9%;有超过40%的大学生表示,在求职时最突出的困扰是“专业知识的缺乏”和“自身能力不足”。

      针对大学生“缺乏就业能力”的困扰,杨春禧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特别是要抓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她说,当前各高校开设的、旨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还存在课程建设滞后、师资队伍不足、教学形式简单、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需要脱节等问题。因此,建议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并组织各高校研究大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要实实在在的设计好课程的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质量和实际成效,不要让“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沦为纸上空谈。

      杨春禧注意到,大学生服务基层有“三支一扶”、“一村一名大学生”、“特色教师岗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许多渠道,数量也不算少,但这些项目的政策不统一,待遇不高,服务期满的出口设计也不够完善,降低了政策实效。“从实际情况看,参加这些项目的大学生多来自“二本”中下的学校,且农村生源居多,专科生偏多。”“获得实践经验难”也成为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绊脚石。她说,在成都市2009年首场特大型招聘会上,90%的用人单位都提出“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条件。

      因此,为了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杨春禧提出,建议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提高待遇,畅通出口,鼓励和吸引优秀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工作;完善见习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