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川)近日,由研究生支教团联合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协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布尔津县高级中学开展“云课堂”互联网直播课程,让渤海之滨的天津与西北边陲的童话小镇布尔津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像这样“津津相连”的活动在布尔津县高级中学已经开展了半年,并将继续进行下去。
2018年,一篇由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创作的《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文章在朋友圈得到广泛,引起了无数支教人的思考。这篇文章直击中国教育水平在地域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并且给出了一种解决的办法——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班的教学模式,让贫困学子得到更多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这篇新闻引起了研究生支教团的注意。“站上三尺,能够给一个班的孩子们传授知识,但我仍觉得不够,我们的背后是,有着默默关注西部的四万多名师生,这个力量是不容小觑的。”21届研究生支教团孙晴如是说。她想用强大的师资力量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来影响西部更多的孩子。
于是,研支团把“云课堂”纳入了2019年支教计划之中。从联系设备到与学校沟通,从确定课程主题到敲定每一课的主讲人,研支团忙碌了起来。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研支团和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协会的同学们下了不少的功夫。是选择应试效果更佳的学习方法课?还是选择科普知识五育并举的思拓展课?有着不少高中阶段就很拔尖的“学霸”人物,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这或许能给孩子们带来不少学习的灵感。
“但我们也在想,学习方法这类的课程对孩子们的影响持续时间会有多长?在我们离开之后,能够留下的内容又有多少?”研支团李佳欣非常担心云课堂的持续性。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如果不能做到对学生长时间的,就很难彻底影响到孩子。
最终,他们设定了一套更加复杂的课程体系:联系来自院、化工学院、智能与计算学部、建筑学院等十个不同学院的副教授或优秀毕业生以及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给布尔津县的孩子们带来了生涯规划、法律法规、人工智能、汉语发展等十堂截然不同的科普课程。让十个学院与布尔津县高级中学的学生们,真正实现了双校联动。
“我想当老师。我想在三年后考上我最喜欢的南京师范大学。现在我离这个目标有点遥远,但经过努力学习一定会‘突破障碍’的。因为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南京师范,等我!我命由我,不由天!”布尔津县高一七班的黄玉琴在第一堂“云支教”课程结束后兴奋地告诉研支团。学生们课后的强烈感受,让研支团在心中坚定了把“云课堂”持续办下去的。
不仅要把知识和装进脑袋,还想把鼓励和认可捧在手心。在本学期布尔津县高级中学最后一期“云课堂”上,研支团为105名同学颁发了优秀状,并为其精心定制了的本子作为礼物和品。就这样,“云课堂”已经从学生中口口相传,变成了全校师生都在关注的品牌活动。
从一个班到两个班、从一个年级到三个年级、从一所学校的成功到三所学校的复制,津津相连系列”云课堂“课程目前已经覆盖了布尔津所有的初、高中。10月14日,“云课堂”首次在、布尔津县初级中学、布尔津县窝依莫克镇寄宿制中学、布尔津县冲乎尔镇寄宿制中学两地四校同时展开,相隔三千公里的师生在屏幕上相知相遇。
谈到实施云课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研支团李佳欣表现出了些许的无奈。“布尔津县高级中学的设备条件在当地学校中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但也只有一个可以投影屏幕的会议室,所以每次开课只能让各年级各班的学生们轮着来。每当有孩子们问我下次什么时候才能轮到他们时,我都不好意思看他们的眼神。”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支团们采用了录课的方式,将每一位主讲人精心准备的课程在直播的同时录屏、收音,经过剪辑后再循环播放,为更多的想要加入云课堂的学生提供了机会。但录课有它的弊端,缺少两地师生的互动交流,课堂上就完全变成了“冷冰冰”的机器。这就对线下配合讲课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每每遇到录播课时,研支团都会提前熟悉课的内容,并在授课的视频中设计加入更多的互动元素,让学生有现场的参与感。
作为教师,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引导他们渴望知识、向往世界、改变命运才是最重要的。给他们讲讲疆外的世界、祖国的河山、不同的职业、汉字的美妙……慢慢地,请假的孩子们变少了,认真做笔记的孩子变多了;打瞌睡的画面变少了,侧耳倾听的场景变多了……
这一学期的“云课堂”结束了,可“云上的日子”并没有结束。有了互联网的帮助,彼此的距离不断被缩短,“津津”永远相连,给无数少年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司马南被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