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
  • 电话: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话剧表演
  • 追寻话剧史上被人遗忘的朱双云
  •   当下,讨论线年清国留日学生春柳社的演出;谈论话剧史上的著名人物,一定会提及欧阳予倩、曹禺、田汉等人,却极少有人还会记得朱双云。

      1914年,他出版了我国话剧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新剧史》。2007年,为纪念中国话剧诞生百年,原来上海的百家出版社专门出版了一部《上海话剧志》,其中有关朱双云的条目中,却记述朱双云的生卒年为“不详”。朱双云(1889—1942)

      我关注朱双云,大约始于10年前,在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的书架上,找到一本《新剧史》的复印本,没有封面,亦没有版权页,但书中的其他内容还算完整。书中详细记载了中国早期话剧的发展历程,并配有多幅照片,既有人物的,又有舞台剧照。只是因为我看到的是一册复印本,颇为模糊不清,然我依旧深深为书中的内容所吸引。

      书中描述的中国早期话剧起源,始于学校的学生演剧,这与我之前对于话剧起源的认识迥然不同。书中详尽地记述了当时上海各主要学堂学生演剧的概况,特别是记述了一般线年之前上海的线年汪优游领导的文友会演剧,1906年上海沪学会的演剧,以及1907年年初,朱双云自己组织并参与演出的演剧会等。上海的这些演剧活动,均早于1907年6月间清国留日学生在东京的演出。

      有趣的是,1906年上海沪学会演剧的主要负责人是李叔同,他那时叫李广平,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读书。这段历史几乎不为人知,而一年之后日本东京的那一场演出,却让他名扬天下。更为有趣的是那场演出,既是李叔同在日本的首场演出,更是他在日演剧之绝唱。多年之后,当人们再度关注他时,李叔同却在杭州的虎跑寺剃度出家,变成了弘一。

      2007年,当我以《新剧史》作为我博士论文的主干材料、完成学业之后,我便开始注意搜寻品相良好、书目完整的《新剧史》。但不久之后,我便发现这是一项不易完成的工作。

      当时在上海图书馆我仅能看到一册电子版的《新剧史》。但却较上戏图书馆馆藏的复印件要清晰许多、完整许多,成为我日后校勘《新剧史》的第一个母版。1914年上海新剧小说社出版的《新剧史》一书的彩色封面

      2014年,我出访日本,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坪内逍遥纪念馆意外地发现了一本品相十分完好的《新剧史》。纪念馆更是免费为我提供了清晰的电子版。早稻田大学的藏本,使我有幸第一次见识了《新剧史》一书的彩色封面。由《新剧史》一书的目录可知,该封面的图画名为《长风万里图》,为当时著名的舞台布景大师熊松泉之作。全书共有12幅插图,除去一幅为《新剧史》一书出版社——上海新剧小说出版社的同人合影之外,其余各幅,皆为当时新剧舞台著名演员的剧照。这批印刷精美的照片,为我们今天直观了解百余年之前的早期话剧演剧情况,十分有帮助。1914年版《新剧史》中,朱双云、顾浣云的照片。

      关于朱双云的生平,我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终于从海量的《申报》中查寻到了相关的信息。朱双云原名朱树鹤,字立群,号云甫,“世居沪滨,尝肄业于敬业、民立、南洋诸校”。朱双云一生先后有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姓顾,“字浣云,吴人,工书法”,这幅照片中的题字为:“卖字助饷。顾浣云壬子春日,时春秋二十有五。”据《辛亥在上海史料选集》记载,上海光复之后,朱双云便与其好友任天树等在上海南城组织了“文人助饷团”,为新成立的沪督军筹募经费,其妻顾氏亦参与其中,卖字助赈。1912年1月22日的《时报》,还专门报道了此事。朱双云1914年出版的《新剧史》一书的题签,也是出自顾氏之手笔。朱双云号云甫,善于写文章,而其妻顾氏字浣云,善于书法,故朱的朋友便将其书房戏称为“双云馆”,此后朱本人“遂自署双云”,而朱树鹤之名反而被人淡忘了。顾浣云为1914年版《新剧史》的题签

      朱双云是早期上海学生演剧运动的实践者之一,1905年他进入上海民立中学后,有机会第一次登台,在《大闹公堂》的戏里,扮演一个代表。

      1912年,朱经同学的介绍,成为《黄浦潮》社的编辑,专门撰写戏曲评论的文章,为民初新剧运动的领军人物郑正秋所赏识,聘为《图画剧报》的编辑。

      1913年9月,郑正秋创立新民新剧社,朱双云作为郑正秋的秘书,全力辅佐郑氏办理剧务,并粉墨登场,投身于上海早期职业演剧之中。

      新民社结束之后,朱双云曾先后两度主持笑舞台的新剧职业演出,使得笑舞台成为“甲寅中兴“之后上海新剧演出的重阵。

      1917年,朱双云因家庭内部纠纷,与发妻顾氏离异。为了生计,他曾往来于沪皋之间,一度协助顾无为在上海大世界导社的大剧场经营新剧,编写了《秦始皇》《满清三百年》《吴三桂借兵》《怪杰张勋》等戏,颇受时誉。1924年底,顾无为停办了上海的导社,朱双云遂以导社之名,在武汉上演新剧,遭到北洋汉口的。朱双云虽奋起,不惜毁家兴讼,仍于事无补。1926年8月,北伐军攻克汉口,朱双云在汉口的导社得以恢复,其上演的新剧得到武汉国民的褒,称“导社话剧,颇能向艺术道上前进”。

      1928年,朱双云在汉口定居,与演员方红叶成婚。同年,汉口导社结束。1928年,朱双云、方红叶、朱衡在汉口的全家福

      20世纪30年代,朱双云在汉口,开始将注意力转入戏曲,他先后经营了老圃戏院、立大舞台、维多利剧场、天声舞台等。在此期间,朱双云对于剧场经营进行了大胆的,成立“标准平剧团”,实行对号入座、场内不卖零食、不递手巾、不准索要小费等,对于净化舞台、整顿剧场秩序,前世死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朱双云一生,奔走于演剧事业之间,并无明显的倾向,但他却是一位爱国的艺人。1935年后,中日关系紧张,民族危机加剧。朱双云在汉口上演了大量爱国主义的剧目,如《桃花扇》《天下第一桥》《卢沟落日》《桃花扇》《梁红玉》《万里长城》《卧薪尝胆》《文天祥》《陈圆圆》《赛金花》等。《桃花扇》一剧借南明福王小朝廷软弱无力、史可法抗敌捐躯之历史,讽喻时弊。《天下第一桥》述说清末彭英甲等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历时三年,建成黄河上第一座大铁桥的故事,以此鼓励全民抗敌之士气。而《卢沟落日》则是以卢沟桥战为背景,了中人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全面抗战爆发后,朱双云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运动之中。1937年8月,“汉口市剧人劳军公演团”成立,朱双云任主任。公演团在朱双云的领导之下,卓有成效,得到了郭沫若的赞赏和题签。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武汉文艺界的领导,促进戏剧界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央委派阳翰笙筹备组织戏剧界抗敌协会。1937年12月,“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正式成立,朱双云当选为常务理事和话剧部主任,与田汉、阳翰笙、老舍、曹禺等人共事。此后,朱双云一直在武汉抗敌义演,慰问前方将士。1938年10月23日,也就是武汉沦陷前两天,朱双云举行了他在汉口的第56次义演,这是他在汉口的最后一次演出。

      武汉失守后,朱双云“举家逆江西上,止于重庆”,在国民教育部戏剧组任职,与赵太侔、胡绍轩、舒蔚青、阎金锷、赵清阁等共事。重庆大轰炸后,朱双云等人迁入教育部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

      朱双云长期患肺病,曾赴庐山,一度有所好转。入川后,因生活困难,靠鬻文为生,以资识膏火,先后完成了《中国之优伶》《初期职业话剧史料》《三十年来我的戏剧生活》等书。其中《初期职业线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其余书稿已散失。因过度劳累,“宿疾又发”,病情恶化,于1942年3月31日辞世。1934年,朱双云在庐山休养

      朱双云一生有两次婚姻,两位夫人分别育有一子、一女。长子朱燿衣,次女朱衡。据朱双云后人介绍,1948年内战期间,朱燿衣赴台,兄妹两人失散。在阔别42年之后,于1990年首度团圆。

      1990年,朱氏兄妹在分别42年后的首度重逢。右一为朱双云之女朱衡,左一为朱双云长子朱燿衣。现二人均已过世。

      为了查找有关朱双云的资料,我在同事的帮助之下,经历了四载春秋,终于找到了朱衡女士的女儿,亦即朱双云的第3代后人周爱光老师及其弟、妹三人。朱氏后人为我提供了朱双云尚存的照片和遗墨,弥足珍贵。在我的多次联络之下,朱氏后人将这批十分宝贵的文献资料,无偿地捐给了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人名人手稿馆,使得这位为中国早期话剧做出重要贡献而又被历史的所淹没的话剧——朱双云,得以重返故里,我想这兴许是对朱双云先生最好的纪念吧。

      2015年,我曾校勘了朱双云先生的《新剧史》和《初期职业话剧史料》两书。限于学识之囿,校勘本中尚有不少错误之处。在周爱光老师及朱氏后人的大力帮助下,我又将数年来研究朱双云的加以整理,期间走访了国家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辑录出朱双云于抗战期间创作的剧本和他在相关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早期线篇。这些剧本和部分文章均为建国后首次刊出。我将朱双云的这批文稿汇集成册,并将我自己约20余万字的校勘汇编在一起,便成了这上下两册的《朱双云文集》。《朱双云文集》书影,2018年学苑出版社出版。

      朱双云的一生,了中国早期话剧发展艰辛的历程,他不仅是早期话剧史学者,更是一位早期话剧运动的实践者。其早年在上海的演剧生涯,经营新民社、笑舞台、大世界导社等经历,是中国话剧演出史中重要的内容,不应被遗忘。关键字 :我要反馈新浪新闻号

       文章来源于850游戏博贝棋牌

  • 关键词:话剧的起源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