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
  • 电话: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话剧表演
  • “大戏节”招募大众评审团
  •   山柳村的寡妇一年一度广州非职业戏剧人的盛宴来了。第十三届广州大学生戏剧节暨青年非职业戏剧节将于11月中旬举行,本届戏剧节报名参赛剧目共48个,其中大学生戏剧单元剧目31个,青年非职业戏剧单元剧目17个,原创作品占80%。

      经过10月初赛角逐,共有18个剧目入围决赛,其中大学生戏剧单元剧目10个,青年非职业戏剧单元剧目8个。11月13日起,市民一周内可以集中看到18部来自学生团队和青年非职业戏剧团队的戏剧作品,这是了解本地青年戏剧的好机会。

      不限主题,不限学校,不限地域,有戏你就来。广州“大戏节”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广州市戏剧家协会承办,分为“大学生戏剧单元”和“青年非职业戏剧单元”,迄今已经举办了13届。

      与其他戏剧节不同的是,它面向的是年龄在18岁-35岁的全国在校大学生、社会青年,不局限戏剧社和剧团,只要热爱戏剧并有表演和表演能量,均可凭剧目参加。广州“大戏节”已经举办了13个年头,从早期仅十多个团队,增加到48个,来自广东、湖北、湖南、西北等地剧社,甚至还有海外华人剧社参赛。

      参与过多届“大戏节”比赛评委的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优秀青年演员、导演倪超,剧评人杨小乱表示,“大戏节”质量一年比一年好,参与学校越来越多,参与的非职剧团也越来越多。倪超回忆,以前“大戏节”会比较捉襟见肘,基本上初赛不会有几个队会被刷下来,随着每年5%-15%的增长,现在初赛只有1/3能拼进决赛。杨小乱介绍,以前大学生剧社把目光放在经典或者说重大剧目上,近年来更多地涌现了原创作品,今年戏剧的形式也更丰富多样,出现了音乐剧、默剧等剧种。

      除了戏剧数量质量的提升,广州“大戏节”的受众影响力也在加速扩大。早年是各大院校组织参加,而今的决赛门票采取预约抢票,常常一票难求,座无虚席。

      同时,大戏节每年创新,为了能倾听到不同的声音,在2015年,组委会首次加入了“戏剧节剧评团”,当天演出,第二天就能看到新鲜热评。剧评人手持“剧评团证明”可以提前到场,座位任选,VIP待遇,零距离融入大戏节。同一年,首次加入了“专业评审面对面”环节,让专业评审与参赛剧社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听取专业评审意见。也是同一年,“大戏节”评审制度变为“现场打分,现场亮分,现场点评”,确保了评审的公平公开。

      前两年戏剧节加入大众评审团环节,让观众的意见成为影响比分的一部分,大众评审团可以根据自己对戏剧的观感给每部剧打分,这个环节令戏剧节增色不少,大众评审与专业评审形成了有效的交流和积极探讨,两方意见的融合让优秀的剧目叫好又叫座。

      今年的大众评审团继续招募(大众评审团报名方式:关注“广话非职剧场”微信号,填写报名表。),继续采取现场亮分的评比方式,专家评审占总分70%,大众评审团占总分30%,以总分排名决定名次。

      不仅如此,近年“大戏节”还加入了“评委小课堂”环节,将几个专家评审聚在一起,一人一堂专业课,设计了编导演等不同领域的课程,通过工作坊或形式,让专业评审与戏剧爱好者面对面接触,培养专业素养。

      一年一度的“大戏节”为广州非职戏剧人提供了展示平台,对于非职戏剧人来说,同样需要专业能力的提升。

      为了提升本土剧团专业能力,广州线年开办了戏剧表演基础班。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培训部负责人马迅之介绍,师资以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专业演员为主,一开始的培训班以基础表演训练为主,如台词、舞台形体,在舞台如何去塑造人物,怎样把自己最好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在舞台上,老师会用很短的时间,用表演方法去把这些点给激发出来,这样一些训练有助于非职演员在舞台去绽放自己。

      对于非职戏剧人来说,最缺乏的是舞台实验。2010年,增加开办了舞台实践班,舞台实践班将由导演带一起排一部戏。课程从早期十几二十节课,到现在一年有五六十节课,除了表演班,也有一些导演、编剧、艺术管理、舞台灯光等综合性课程培训。

      参加过系统正规训练的,会将经验带回给剧社,非职戏剧单元组,有不少演员曾在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训练过。

      近几年开始,更开设大师工作坊,培养非职戏剧人综合能力。比如大师课程《法国大师PhilippeGaulier工作坊》,吸引了国内及港澳台地区的优秀戏剧爱好、戏剧从业者前来参加。参与多届“大戏节”并多次获的编导钟向霖,就是在参加完大师工作坊后,与工作坊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非职剧团“生白剧场”。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培训部还建立了高校剧社沟通平台,每学期举办一场主题活动,促进高校戏剧社之间交流学习。

      谈起戏剧作品评选标准,倪超表示,最看重的也是戏剧原创性,表演技术占三四成,原创更多指的是思考创意的点,性很重要,性以后,是思考。

      他表示,作为导演,对华南农业大学校话剧队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很有创作,从文本到思考到剧本的创编再到排练都能看到创作者的态度,整个戏完整、到位,更重要的是有深度的思考,并非用论文式的讲述,而是通过戏剧情节、动作去推进,“非常震撼”。同时,他谈到校园剧社面临传承问题,往往一届学生毕业了就断档了,剧社怎么去做传承和接档,是各个剧社都要考虑的问题,除了实现以外,能给学校留下什么。而非职剧团则贵在创作。

      杨小乱表示,部分大学生剧社在创作方面能力不成熟,有的剧场景太多,其实并不适合在舞台上展示这么多场景,真正戏剧创作更多要通过表演和对话,一个小时不到的戏里切换七八次场景,效果并不好。同时,他认为,比赛不适宜讲太宏大的题材,想法上深刻没问题,尽量选择一些小而轻的题材,在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的比赛,很难讲述深刻的故事。杨小乱认为广州大戏节暨青年非职业戏剧节,给了非职戏剧人一个学习、工作之余展现才华的平台,有这样的平台,通过演出交流,获得了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戏剧观众。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校话剧队的杨佳颖和谢炫州已经是第三届参加“大戏节”,第一年他们跟着师兄师姐做幕后工作,今年他们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并成功入围了决赛。

      杨佳颖回忆,大一到大三,高校的戏剧氛围越来越浓,“广州大剧院去年开始对高校大学生剧场(演出),大学生的创作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校园内演出,它可以面向更多人了。”

      她认为,“大戏节”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我们比较传统,写实,但有些学校的戏剧表演形式、故事情节会玩得非常大,像广大、深大、广金,他们的表演风格很突出。我们一开始走的是保守线,今年我们也玩得比较大了。”同时,大戏节也是大学生剧社创作的一个动力,督促剧社去写剧本、排练,从而得到锻炼。而今,戏剧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经常进剧院看戏的她还表示,广州的戏剧市场越来越了,去年广州大剧院对的程度更大了,也引进了很多新的戏剧,变得越来越亲民。“现在在广州也可以看到很多新的戏剧,我不用像以前一样,要到上海或者杭州才能接触到戏剧行业的新事物了。”

      来自生白剧场的戏剧编导钟向霖,本次共有两个作品入围非职戏剧单元组,去年,他携广东金融学院校艺术团话剧队师弟师妹参赛,获得到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整个队伍都很受鼓舞,作品不止局限在学校,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他表示,“大戏节”的平台对广州的原创力量有刺激,职人展示自己的平台,持续举办广州大戏节,对广州戏剧市场有一个带动和培养的作用,通过老师的带动,学生纷纷成立了剧社,又带动了周围的人,培养了观众。

      来自暂无名剧社的李隽,从大学开始参与“大戏节”至毕业后几乎每年参加“大戏节”非职戏剧单元,对于非职戏剧团来说,最困难的就是时间,想凑齐人排练非常困难,李隽因为热爱一直在,在他看来,在工作以后,很少有这样的,会去让自己真正静下来去思考比较开脑洞的东西,话剧可以实现这一切,“因为热爱,所以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