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老板干活儿,我出事当然他管。” “可你不签合同,谁能你的利益?小伙子,你听一句话……” 一场生动活泼的“微话剧”,在前门老舍茶馆上演。这出脱胎于社区居民现实生活,由居民组织自编自演的话剧,将社区真实存在的冲突戏剧化,获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下午3点,前门老舍茶馆外天气阴冷,茶馆三层的演出场里,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一场名为“党旗映社区,温暖聚”的汇报演出,正在这里上演。
舞台上,靓丽的舞蹈队刚刚退场。大屏幕换上了京城青瓦灰砖的旧时照片,一曲三弦京韵响起,两名穿着社区志愿者红马甲的演员上了场。
随着演员的对话,《青瓦屋檐下》几个字打在大屏幕上,几件家具电器也被搬上了台。穿着红马甲的演员向观众亮了个相,“今天啊,我演一回咱们社区行不行?”
听到演员的话,的观众们发出了会心的笑声--除了前门西河沿的社区居民外,社区也坐在。
这是前门西河沿社区自编自导自演的微话剧《青瓦屋檐下》第一次公演,五名演员加一把三弦,大约30分钟的时长,演的是社区饭店出现合同纠纷,社区工作者化解矛盾的故事。
话剧一开场,场景布置就透着亲切,长条的板凳,台式的风扇,与前门西河沿社区平房区的特点暗合。话剧的发生场景--社区饭店,也不开在高楼大厦,而是临街的门脸房。
一段对话之后,演员们还会插上一段唱,用的也是特色--琴书的曲式,颇具特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我们这话剧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是真人真事,故事就发生在咱们社区。”微话剧的策划者、益悦福社区服务促进中心副理事长康恒诚,正是台上饰演“社区”的演员,而他们表演的故事,则脱胎于原社区的一段工作经历:“我们的目的就是用京腔京韵,来说居民自己的故事。”
30分钟的微话剧,转眼就到了尾声,社区饭店重新开了张,店小二和社区的对话中,全是这一年中,京城的热点政策与事件。
“演的挺生活化的,希望能让更多邻居看到。”观众刘女士还是第一次看“微话剧”。故事讲的是身边事,演员也是胡同里的熟面孔,十二生肖排列顺序让她倍感亲切。
居民马先生则更看重话剧的表现形式:“原来文艺汇演都是唱歌跳舞,这话剧是独家的。换纱窗需要符合多大的年龄要求,说的也比较具体。听他们说又要发购物车了,过两天我还真得去社区党委问问。”
“既然演的是真事,就得紧跟现实,我们这剧本是随演随改。”话剧编剧兼导演高呈方睿,一直负责社区文艺队伍的组织建设工作:“别看微线分钟,我们已经筹划了半年的时间,改了六次剧本。”他回忆,创作居民微线月初,从创作伊始,剧组就希望发掘社区自己的故事,将身边事,演给身边人:“6月底剧本写出来,也小范围试演过几次,每次演完都要改。”
最初的剧本,叫做《西河沿旧事》,说是“旧事”,剧本中夹的都是新政,例如社区清理消防隐患,垃圾分类不落地,都是这一年多来,西河沿社区的重点工作。
而话剧开头,说起的给老人换窗纱,为居民出书,更是这两个月前门西河沿社区的新工作。高呈方睿笑言,一周前排练时,这段台词尚没有加进去:“话剧之后还会再演,剧本也肯定还要改。”
微话剧的故事来源于生活,契机则来源于社区工作的制度变化--康恒诚等人的团队,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进驻前门西河沿社区工作已近两年时间。
康恒诚办公室的文件柜里,摆着七八个透件夹。每个文件夹里都是厚厚一沓A4纸--从项目策划书、居民签到表到项目预算--涉及到益悦福社区服务促进中心的每一次活动,每一项经费,都记录得明明白白:“每一次排练需要几个人,有没有费用产生都要记录。我们组织的其他活动,如果有社区志愿者帮忙,产生了费用,要有盖章的原件和备份的复印件。”
康恒诚介绍,团队主要负责社区的“党委服务群众”项目,其中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是主要组成部分,《青瓦屋檐下》的创作,也正是出于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促进基层与居民关系的目的。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效率最高。”前门西河沿社区张晨茜介绍,购买服务的形式多种多样,康恒诚所属团队,则利用的是社区党委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主要目标是服务本社区居民,服务内容包括便民、助老、宣传、居民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具体用在哪,还要看居民的具体需求和当时的情况。”
之所以选择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张晨茜表示社区工作繁杂,全靠社区工作人员并不现实,此外,专业组织无论是从专业能力还是社会资源方面,都更为专业化:“我们的目标就是根据本社区情况,量身打造适合居民的服务内容,话剧就是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历史悠久的社区,前门有很多可挖掘的故事。而把居民的故事演出来,是提高居民获得感的一种形式。”康恒诚表示,收集社区故事再演给居民看,一方面能让居民更加了解自己的社区,宣传的各项新政,也能让百姓获得更多的价值肯定:“看到自己对于社区的付出被写成话剧,那劲头能一样么?”
“微话剧创作目标,是让它成为居民可以自编自演的项目。”高呈方睿表示,虽然现有话剧演员均来自于自己的团队,但微话剧项目创建时,团队已经定好了目标,到2020年,话剧演员将全部由社区居民担任:“居民自己玩儿起来,才是我们的目的。”
第一演过后,高呈方睿已开始着手修改剧本,以便居民演员能够顺利融入到话剧中,其中,社区的文艺已开始了话剧培训:“小年儿前后,我们的话剧还会演一次,那时候就能看到第一批居民演员了。”
“百姓的故事,对于社区来说其实是一笔财富。如果不去挖掘、保存,很可能有些记忆就被忘却了。尤其是前门这样有浓重历史色彩的街区,有些居民十岁了,他们对于的记忆弥足珍贵。”除了微话剧外,益悦福社区服务促进中心还在2018年收集了约十位居民的故事,编纂成《西河沿旧事》的百姓故事书,这其中既有社区的工作人员,也有长期为社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编百姓故事,写百姓话剧,道理都是一样的。”
康恒诚坦言,作为购买服务的承接一方,在项目结束后,有可能会离开社区。但希望为社区设计的文化项目,可以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模式,不断的推陈出新,一直延续下去。
7月29日,首期小饮生活家庭茶会在老舍茶馆举行,这是首次举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茶会。10多个家庭的小朋友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亲身体验了张茶榜、赏古琴、听漫画茶课,然后学习了正念奉茶,并一起诵茶诗。 小饮生活家庭茶会,由老舍茶馆和茶传媒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