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梦大全
中国话剧的诞生,源头之一便为1899年上海书院在圣诞节的演出。线世纪末戏曲剧目已然非常丰富、形式已然非常精致的中国茁壮成长起来,更多的原因是,它弥补了中国本民族文化中所稀缺的、来自于基督教文明的救赎。中国戏曲多以喜写悲,以“大团圆”的结局安慰,即使秦香莲被丈夫陈世美抛弃了,人们也会相信她能通过包公,在简单的“好报”“”中寻求心理满足。这种乐感文化,显然不利于处于鸦片战争以来内忧外患中的中国。中国话剧受到中国人的关注,除了宣传,就是让人们开始反思自己浑浑噩噩的生活,产生原罪感,并试图获赎,最典型的莫过于曹禺的《雷雨》。
日前,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现实主义题材剧目,也是院庆剧目《长夜》(编剧:李宝群、导演:查明哲)在国家话剧院剧场上演。《长夜》八易其稿,不断打磨,足可见查明哲导演对剧本的重视程度。在之前的剧本创作研讨会上,查明哲导演谈到,他想在《长夜》这个农民工题材的戏中体现奥尼尔戏剧的诗化因素。彼时,笔者曾表示疑惑,当时就提问:“打工者能看懂奥尼尔吗?”查明哲导演闪烁着他理想主义的目光说道:“可以的!”怀着这个问号,笔者走进剧场,看到《长夜》的首演,笔者热泪盈眶,这泪水一为舞台上精彩的演出,二为中国原创现实主义题材话剧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写实的、诗意的、久违了的“救赎”,这是有、有实力的中国话剧人的历史担当。
《长夜》的剧作结构采取了锁闭式和群像式相结合的方式。冬夜,一群进城务工已有一些年头的农民工聚集在他们的“”嫂子的月牙楼。已然发迹的崔二哥与还在做包工头的佟老三热烈地追求着嫂子;从牢里出狱的虎子抱着复仇的心,追问当年坑他的人……大白后,每个人在痛苦的中,走出漫漫长夜,迎接黎明。《长夜》中透着奥尼尔的《走进黑夜的漫长旅程》《天边外》《琼斯皇》、曹禺的《日出》《原野》《人》、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的情愫和痕迹,但它又是当代的,展现了当代底层劳动人民的苦乐,尤其是他们的——自徐晓钟导演的《桑树坪纪事》之后,笔者未见过比《长夜》中农民所的更深刻、更深沉的。查明哲导演这种现实、这种慈悲情怀,恰似一道闪电,划破莺歌燕舞的娱乐戏剧夜空。
《长夜》最后一幕,在全剧之后,不再是剑拔弩张的悬念、冲突,转而为主人公们各自思索、情绪,这种看似散淡却又饱含内在戏剧矛盾的戏,是笔者对《长夜》最为欣赏、最为的部分。同时,正是这一幕戏充盈了“救赎”。崔二哥与佟老三酒后吐,他们诉说内心的,仿佛在,“恶分大小吗?”;荷花向虎子坦白了自己为了救他,做过“站街女”,“天总是黑的,可我不想在夜里活着”,“咱的日子还得朝亮处走”;年轻一代的月儿和二龙诉说着对未来回老家种花务农的向往,“不再为钱活着”,“为了这个梦想生,为了这个梦想活”;嫂子向崔二哥、佟老三说了自己的秘密……整幕戏,如同一部交响配乐诗,循序渐进,跌宕起伏,迈向情绪高峰。
《长夜》对现实的穿透力度,在当今是绝无仅有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原罪”、官僚、暴发户、社会转型期农民工的相以及他们为这个国家所做出……尽管“长夜”漫漫,可黎明终将来到,人该怎么活?笔者不禁想到曹禺先生谈《日出》创作动机时说的话,“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必须在中找出一条子来。”(乔玉)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http://cdgw.hengpunai.cn:27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