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
  • 电话: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话剧表演
  • 豆瓣日记: 2017读书总结:以有涯随无涯还懒怎么办?
  •   12月写年终读书总结,是件逼死症的事。虽然嘴上说着迟迟不写是妄想为今年的读书数据做最后挣扎,但心底里真正在意的是,如果写完了,2018年来临之前剩下的日子里读的书又该怎么办?一八年的统计怕是不会要它们的,而一七年的大门又早早关上了。于是,它们就被遗忘在时间的缝隙里……唔,想得还真多。 可真到了最后一周,书债欠了一堆不说,工作上的各冤家也纷纷上门讨债,只恨不得噩梦般的年底赶紧过完,哪还有闲心顾及其他?只能再次对那些曾许诺的躺在床头夹在书堆藏在kindle里的书们道声歉。 今年共在豆瓣上标记了73本书(本想越过这个73、84的槛,看来是不能了),比起去年一心玩游戏还抽空读了50几本书来说并没什么量的飞跃(更没法和之前的几年相比),依旧是懒人懒读书。但这一年在读书的认知和体验方面还是有了些重要转变。 第一是开始更注重读书的“质”,以有涯随无涯,若不更多地去看些有价值有意义的经典,那人生岂不更加无望。所以今年农历年之后,再没看过网络小说,并非刻意为之,或许只是审美取向上的自然转变。 第二是了大部头恐惧症。似乎自从毕业之后,就再没碰过三四百页以上的书了,而今年从《天平之秋》开始,陆续看了几本大部头(《》《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而后觉得看厚书的感觉也不赖,甚至更加神清气爽些。真是好事。 第三就是重新拾起了已多年不看的音乐类书籍,虽然短时间的所得还不明显,但希望明年能在这方面有更多收获。 还有一个重要体验就是,一直以来担心和忧虑的自己理解能力差、文字感受力不足、书读不懂的问题,似乎也在今年一本本书的阅读中被渐渐解答、释惑和安抚。那种感觉就像冬至过后,日子一天天变长,虽然每天只延长那么微不可查的一点点,积累起来却是实实在在的增长。 以下是今年阅读的Top 10 (想说排名不分先后,但其实并不。至少最前面的两个是最推荐,后面基本依照时间的由近及远,印象深刻到模糊排列,因此必然头重脚轻……)

      面对巨著,任何荐语都显得无力。只想说幸好我读了这俄罗斯的高楼广厦,而不是只坐在小茅屋中一本满足。毛姆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的惊人原创力,使他成为最卓越的小说家之一,而这种原创力的源头,不是他身上的善,而是他身上的恶。”可我不认为这“恶”是,而是陀氏对自己的深恶痛绝,就像他书中主人公自比臭虫、蛆和寄生虫一样,他也正是以这病态的厌弃为,不断挖掘、检抄和翻炒着人性,终成为伟大的心理描写大师。 初读陀氏的第一个意外是他行文的流畅。他就这样跳到你面前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也不管你敢不敢兴趣,甚至连个像样的开头都没有,就跟他故事里的人物一样絮絮叨叨长篇大论起来。可即便这样你还是会被吸引,愿意坐下来继续听。阅读它的过程却是痛耐,就像半夜惊醒一身冷汗,但多亏了这一身汗才让你退掉人生那的烧热。 “没有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足以语人生”这样的话虽显夸张,但热爱阅读却从没读过陀氏一定是阅读生涯的重大缺口。今年,我终于把这个缺口补上了,而且也乐于把他和他作品反复推荐给周围对他尚无认知,或是还不够了解的小伙伴。明年,应该仍会继续读他的其他作品——我已毫无疑问地是个陀思妥耶夫斯基粉了。

      今年被我称为重新发现老舍之年。虽然此前也看过他的《猫城记》和《茶馆》《龙须沟》,但前者是型老舍,后者是话剧剧本,终究和长短篇小说大不相同。恰巧赶上同名电影的上映,才有缘看到真正属于老舍的好文字。 短篇集《不成问题的问题》,收录了五个短篇,风格各异,篇篇精彩,尤其是《微神》和《月牙儿》,文字中的那种贴、准、重,会在某个瞬间会像锤子一样敲在你的胸口,让人疼得泪流。有人说《都人》中的《阿拉比》是值得全篇的,那是属于英文世界的好文字。那么我说,老舍也是值得的的,因为那是现代中文世界最好的文字。 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悲哀大概是,中国当代文学压根就没有什么好的文字典范。有一种说法:“我们读的东西塑造了我们自己。”那么当我们整天读的都是网络文学、公号套文、翻译体小说时,我们自己又会变成什么呢? 直到我读到老舍的短篇集,这种被当代翻学的文字隔膜感才终于被打破。老舍的文字太透亮了。读他时的阅读体验,就跟他在《正红旗下》中描写主人公大姐出嫁后,大冬天天还黑着就早起出门给婆婆打豆浆时的感受一样:“身上开始发热,可是她反倒打了个冷战,由心里到四肢都那么颤动了一下,很舒服,像吞下一小块冰那么舒服。”老舍带给我的就是这样一次次的颤栗感。 3 《Dubliners》

      《都人》与詹姆斯·乔伊斯的大作《尤利西斯》相比,可算是读者友好型短篇集。但这丝毫不会减少它文学上的成就。因为读的是原文,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又十分普通,却“因祸得福”地在减慢阅读速度后,更加细致地注意到文字本身的魔力。乔伊斯给我的就是一种非常舒适,多少带有一些感官享受意味的阅读体验。 以前我对氛围或描写这样的概念总是有一种很孤立的(或者说二分的)理解,觉得除了心理描写和从它延伸出来的心理对的投射之外,所谓的“描写”就是对周遭景物的客观描述,写得好不好全在于你观察能力好不好,各种修辞手法、白描技法用得6不6。但詹姆斯·乔伊斯让我意识并且思考,事情远不是那么一回事。与其说是描写客观景物,不如说他描写的全部是主人公对于事物的主观感觉:躺在地板上听到的断线雨声,街角行人在不同质地的面上的走出的不同足音,灯光为女孩衣裙头发勾勒出的金边,甚至沙滩老人如公转般对一个话题的一圈一圈的环绕。它们不是让你看到,而是用五官感受文中描述的一切。而他对这些的描写又真的很在行,让我有种吸氧的感觉。直到后来,看到一篇评论说乔伊斯和博尔赫斯一样有严重的视力缺陷,所以才会在作品中着重听觉嗅觉的描写,而声音和气味也的确更容易构成氛围。这让我也多少有些开心:这回我没有get错。 4 《Winesburg,Ohio》

      从前有本很火的《十一种孤独》,而《小城畸人》(又名《俄亥俄,温斯堡》)可以说是“24种孤独”了(而且它可不止比前者孤独两倍)。作者舍伍德·安德森用了24个故事,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一群被墙所困,渴望交流,却终不可得的人物。相较《都人》,安德森的语言很平实(也可以说用词简单,以至于被家诟病),但主题却能直击。我总是形容,它是那本让你在深夜痛哭的书。因为这种渴望理解却最终只能自说自话的,不正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吗? 5 《》

      很少有一本书会带给我这种感受:在无数个镜片里照见自己。《》做到了。跟陀思妥耶夫斯基用自己的人格书写故事、人性不同,弗兰岑擅长描写的是人物心理的幽微之处,是所以然之所以然。而再多样的人生,最根本的心理动机又必然是有共性的,所以才会让人们在阅读之时拍案道:“就是这么一回事。”这本书对我而言触动最大的一点是,它把看似一切都好的生活和世界撕开给你看,让你不得不去面对——一切真的很不好。如此说来,阅读它可以说是致郁的。但文学压根也不是治愈的呀。 6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这是继《叫魂》后,我读的第二本孔飞力的著作。坦白说,书的具体内容因为时间略久外加记性不好,已经完全忘记了(orz)。 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飞力的书写方式。去年我的十大推荐里就有一本因写法特别打动我而入选的《天才与》。与出于新闻职业敬仰而对《天才与》作者组织材料的手法不已的触点不同,孔飞力的这本书以点带面,从三个个例构建起整个论述的写法,让我看到的是“做学问的人能把研究写成什么样子”。当然,这是一本厚积薄发的小,显露出的只是他毕生学术研究中水面之上的冰山。可这冰棱也足够让人感叹,研究能做成这样,文章能如此书写,线 《最美的溺水者》

      那个尴尬的傻子死了,人们这才发现他美得动魄。 马尔克斯短篇小说集 收录《巨翅老人》《最美的溺水者》《令人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等名篇,入选高中语文教材 欢迎来到马尔克斯的暗黑童话世界!在这里: 死去的人会变回年轻时的模样,乘着洋流漂过全世界,带着所有经过的地方的鲜花和水草。 大雨下得太久,你一来可能会看见掉在你家院子的烂泥里。 触礁沉没的巨轮会变成幽灵船,一遍遍重复不祥的命运。但若碰上执拗聪明的小男孩,也能从驶进阳世。 魔会为死去的仇人造一座最坚固雄伟的陵墓,然后让他在棺材里一次又一次复活。 的祖母会押着孙女当,陷入爱情的男孩能听到千里之外情人的,渴望的女孩什么都可以抛弃。

      如果说一直以来马尔克斯给我的感受都是“信赖”多于“喜爱”的话,那么他的短篇集,是能让我真正爱上他的文字。对于短篇我向来有条私人的评价标准,那就是如果健忘的我读完整本仍能记得其中的许多篇目,那它就是相对成功的。而马尔克斯的短篇集,从第一次读《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时就让我意识到,它能给我留下太多记忆深刻的意象和画面:雪地上傍车的血线,死而不腐的准圣女,灰头土脸的老翅,总也杀不死的祖母……这一次,马尔克斯将、童话和现代文学的叙事手法烩成一锅奇异的魔药,让我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噩梦之旅。 8 《红楼识小录》

      今年的欠债之一,就是一直还等着我读的邓云乡的另一本《红楼风俗谭》。这两本书,是藏书阁常年推荐的《红楼梦》最佳周边读物。何为最佳?就是通过最确实的细节帮助你了解曹雪芹的时代。而那些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近乎博物的百科项目,又能反过来让你在阅读其他作品时(比如老舍的《我这一辈子》中提到的裱糊匠)更快进入故事情境。 然而阅读,说到底还是你和书之间的互动啊。所以,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实在生动的印象,还是春天的北海读书会上,在越坐越冷的户外茶座里,自己兴奋地想要给小伙伴们亲身演示“一坐下去剪开银子是怎样的体验”的画面。 9 《风诗的情韵》

      作为专业学者的浅白讲述,李山的《风诗的情韵》可以说是初学者们绝好的《诗经》入门读物,也因此在豆瓣友邻的推荐中此起彼伏地出现。至少对于曾背完全部《国风》最后只停在邶(or鄘?)的我来说,这一次也终于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了风的概貌。 10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人的灵魂。 ★《国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 ★《书目》——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恐惧、、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把故事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年初看的这本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她的《二手时间》相比,聚焦更窄,主题更鲜明,也更为统一。虽说是诺贝尔文学作者,但我更愿意把她的书作为史看待。所以它的推荐理由并非出于文学性,而是,我想,作为人类都该了解和记住的历史。去我们不远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就是每个人都该知道的事实。哪怕作为常识,作为核泄漏知识的科普来读——而不去探究究竟谁该为此负责——也会让我们好过30多年前那些看着让焦的、无觉又的者。 最后是两本今年的最失望读物:《白事会》和《囚鸟》。前者是可惜了题材,后者则是没看出好在哪。 希望来年,先把今年的欠债清一清。不说什么计划的话,但盼多看些日俄文学和历史。对了,还有《史记》呢……

      本文作者“冰冻橘子瓣婴宁”,现居,目前已发表了39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冰冻橘子瓣婴宁”关注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