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从“抗建堂”走来 ———访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王建武
王建武特别强调,“抗建堂是中国话剧的里程碑,是历史赋予重庆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珍惜、、发扬好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眼睛依旧那么清澈透亮,思维依旧如此清晰敏捷,语言依旧那么有磁性和感染力。眼前这位老人,就是当年活跃在重庆话剧舞台的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王建武。他虽然已年过八旬,但当年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至今让观众难以忘怀。
“我虽然早已离开话剧舞台,但仍然保持着青年时代的那份执著和单纯。”这样的开场白,让人感受到他那颗依然年轻的心。
我们的话题从“抗建堂”开始。一提到“抗建堂”三个字,就引起王建武的强烈共鸣,他说:“抗建堂是中国话剧的圣殿,我们就是在它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话剧演员。”
王建武1930年底出生在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做的母亲只身带着他和两个弟弟,背井离乡从上海逃难出来,经过南京、郑州、长沙、重庆江津、西安,一历尽艰辛,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到上海。
1949年5月24日上海解放,18岁的王建武报名参加了西南服务团文艺大队戏剧队,来到重庆并与话剧结缘。“我们到重庆不久,就住在纯阳洞的这条小巷。我团当时被誉为‘藏龙卧虎之地’,像田广才、刘曦、宋清涛、纪慕弦等优秀话剧演员,他们都是曹禺、焦菊隐、杨村彬、吴祖光等老师的,他们的精彩表演,为我树立了榜样。”
身为上海人的王建武,为了过好语言关,每天从中央人民收听、记录新闻,一字一句反复,模拟跟读,以提高语言的纯正度。之后他又结识了重庆文艺组的朋友,和他们交流语言艺术,参加朗诵节目的,语言艺术得以飞速进步。经过刻苦学习,他的舞台语言不仅语音纯正、音色圆润,而且可塑性强,极富感染力,终于跻身为导演经常启用的主要演员。
王建武成名于1960年代初,后又主演了一系列的经典名著和原创话剧,角色多达40多个。经他饰演的角色,总会闪现出光泽,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性格演员是我的追求,我总是想方设法塑造出不重复、不雷同,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王建武说:“《哥俩好》是我演得最过瘾的角色,我一人要扮演一对性格迥异的孪生兄弟大虎和二虎,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塑造出两个性格鲜明的角色难度很大,没有对角色深入细致的分析,没有扎实的语言和形体基本功,是难以胜任的。”敢于挑战的王建武,凭着自己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硬是将大虎和二虎的性格特征塑造得迥然相异,风趣生动,每次演完谢幕都会获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王建武老师告别话剧舞台时已年届六旬,就在这年,他在话剧《一个美国将军在重庆》中饰演主角时年60岁的史迪威将军,这既是他的告别演出,也是他的压卷之作。重庆戏剧界对此好评如潮,观众也十分喜欢。更令王建武老师没有想到的是,远在美国的史迪威将军的女儿闻讯,亲自来到重庆欣赏这出话剧。观看演出之后,她亲切地称王建武为“父亲”,并与之合影留念。更令王建武老师欣喜的是,1991年,因他在《雾重庆》中的出色表演,一举获得中国话剧研究会颁发的金狮,为自己的艺术人生画上了一个的句号。
王建武老师告诉我们:“我们是在抗建堂才开始接触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中的经典‘爱自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使我终身不忘,也是我的座右铭。他教育我忠诚话剧事业,引我真正的艺术。”
王建武老师对自己取得的艺术成就非常客观和低调,相反对重庆文化建设的责任与忧思却一直贯穿始终,他说:“我虽然人告别了话剧舞台,心却紧系着重庆的话剧事业,希望重庆话剧团重新跻身全国优秀话剧院团之列,成为重庆文化一块响当当的品牌。”他还特别强调,“抗建堂是中国话剧的里程碑,是历史赋予重庆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珍惜、、发扬好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作者单位:渝中区新闻信息中心)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
延伸内容: